WAIC2025闭幕:参观人数预超35万次 投资额超150亿 上海打造AI产业高地
在烈日和暴雨交错之间,为期三天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在上海正式落幕。
今年大会汇聚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位顶尖专家,其中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等顶奖得主,80余位中外院士和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代表,超过800家企业,全面展现大模型、多模态与具身智能的发展新趋势和最新成果。
尽管3日大会,骄阳与骤雨在申城轮番上阵,却难掩观众如潮热情。168元的单日展门票被炒至超千元,明星公司展区水泄不通,有人逛展一日暴走高达3万多步。
这份热度,一如当下蓬勃迸发的人工智能浪潮。在生成式AI掀起的新一轮技术变革中,本届大会既映照出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竞逐的脉动,也呈现出中国AI产业从技术突破走向实际价值创造的路径选择。
无论是洞悉前沿的行业巨擘,抑或是心怀梦想的创业者们,还是心怀好奇的普通观众,每一位与会者都在努力触摸这股技术洪流带给予个体的时代脉搏。
正如一位AI创业企业参展商写下的,十年后再回望这次人工智能大会和全产业链参与的展会,会不会成为不少人命运齿轮加速转动的开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今年WAIC投资额超过150亿元
WAIC的规模随AI产业蓬勃发展而持续扩张。
在今日的闭幕式上,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共有31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超过150亿元。
根据主办方的数据,截至7月28日14时,大会接待了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约旦等十多个国家的156个采购团组,大会期间现场发布了300余项采购需求,组织了60场项目路演,共招募225个早期创业项目现场展示交流,初创企业与投资人有效对接超过2000人次,现场触达意向客户超1200人次,预计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超160亿元。线下参观人数预计将达到35万人次。
在展览面积上,今年大会突破了7万平方米。2023年WAIC主展区为5万平方米,2024年超过5.2万平方米。
展品方面,今年展示前沿科技3000余项,包括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产品,展品总数、首发首秀实现“双倍增”。
智能机器人亦是亮点:2023年有20余款机器人亮相,2024年上演了18台人形机器人矩阵展示,而今年参展的智能机器人则达60余款,整体人形机器人有150余台。
现场可见诸多头部企业,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谱、阶跃星辰、MiniMax、面壁智能、月之暗面;具身智能代表宇树科技、傅利叶、智元、银河通用等;AI算力企业燧原、摩尔线程、沐曦、无问芯穹;以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厂。
▍AI从“参数”竞赛到生产力落地
当深度学习泰斗Geoffrey Hinton站上WAIC 2025主论坛讲台,向世界抛出那个关乎“人类智能是否可被模拟”的终极问题,一场横跨哲学追问、技术演进、治理框架与人才梯队的AI多维对话正式拉开帷幕。
从国际共识的激烈碰撞,到青年力量的集中亮相;从大模型技术路径的深度剖析,到AI法治体系的制度探路,今年的WAIC以“多线并进”的方式,全面释放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信号。
“大语言模型理解语言的方式,如同‘多维度乐高积木’,每个词都是多维度特征的集合。这样的认知深化,也正推动全球 AI 产业从单纯的 ”参数竞赛“,转向更注重实际价值创造的新阶段。”在开幕式上,Hinton直言。
这一转型趋势与创业者的实践形成深度呼应。MiniMax创始人兼CEO闫俊杰在主论坛演讲时说,AI公司不是提供链接的互联网公司,而是提供生产力的公司。
他以实际案例展现AI如何走向内容生成、科研助理与多智能体协同,强调模型正从模仿人类标注,走向学习专家解题过程,并进入Multi-Agent协作阶段。
闫俊杰判断,AI不会被少数人垄断,而是因模型差异性、系统多样性与开源生态而走向普惠。这不仅是他十五年技术路径的总结,也为“AI属于每个人”提供了可信的产业注解。
这一观点,也在本届WAIC上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曾被视为大模型创业标杆的“AI六小龙”,今年仅有阶跃星辰、MiniMax、智谱AI与月之暗面四家公司参展,未参展的百川智能与零一万物,转向医疗垂类与企业服务,主动脱离基础模型竞争,它们以更聚焦的产品策略与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呈现出当前创业公司的多元发展趋势。
▍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在7月2日的WAIC开幕式当天,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这是中方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中方响应全球南方呼声、助力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的实际行动。初步考虑该组织总部设在上海。
今年已经是WAIC第八年在上海举办。包括举办WAIC在内,上海依托开放胸怀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海内外优质人才,正加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在28日的闭幕式上,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大会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在浦东张江和徐汇北杨建设低成本、高智力密度的世界级垂类应用创新集聚高地,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还包括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发放6亿元算力券,加强算力调度平台建设,体系化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大模型,加快大模型生态空间集聚。对租用智能算力的主体,市级给予最高30%租金补贴,并推荐申报国家智能券补贴,按照“补早补小”原则,市区协同给予最多1年、最高100%的租金补贴。对自主智能算力设施部署项目,给予最高10%建设支持,加速培育人工智能自主生态。
闭幕式上还发布了上海市人工智能CVC基金,包括模型、语料和算力三个要素,首期总规模30亿元,构建一个覆盖全周期、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金融赋能体系。
中国移动在闭幕式上揭牌AI 新型工业化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与上海市政府达成“智云上海”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