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  > 中信证券:建议关注光伏“反内卷”推进下具备长期竞争力和弹性的龙头公司

中信证券:建议关注光伏“反内卷”推进下具备长期竞争力和弹性的龙头公司

  中信证券研报称,“反内卷”在国内已提升至国家战略行动高度,光伏作为当前同质化低价竞争和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是本轮“反内卷”的核心阵地。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前提下,随着行业回归规范化有序竞争,以及潜在供给侧改革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地,光伏产业链有望迎来价格合理回升和盈利修复,基本面有望得以夯实和改善。同时,技术创新仍将是光伏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的根本路径,具备产品差异化、市场高端化、制造品牌化优势的厂商有望迎来业绩率先反转和长期成长。建议重点关注在光伏“反内卷”不断推进下,具备长期竞争力和量价回升弹性的龙头公司。

  全文如下

  光伏|反内卷:路径与展望

  “反内卷”在国内已提升至国家战略行动高度,光伏作为当前同质化低价竞争和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是本轮“反内卷”的核心阵地。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前提下,随着行业回归规范化有序竞争,以及潜在供给侧改革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地,光伏产业链有望迎来价格合理回升和盈利修复,基本面有望得以夯实和改善。同时,技术创新仍将是光伏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的根本路径,具备产品差异化、市场高端化、制造品牌化优势的厂商有望迎来业绩率先反转和长期成长。建议重点关注在光伏“反内卷”不断推进下,具备长期竞争力和量价回升弹性的龙头公司。

  “反内卷”战略高度提升,光伏是核心阵地。

  本轮“反内卷”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不同,将重点整治同质化低价无序竞争,且逐步提升至国家战略行动高度。光伏行业成为本轮“反内卷”的核心阵地之一,推动产业链价格合理回升、杜绝低于成本销售,规范市场竞争规则,或成为当前的第一要务,也是推进后续潜在供给侧改革的前提。从增量角度看,光伏产能同质化扩张之势偃旗息鼓;从存量角度看,行业自24Q4起协力响应自律减产 指导配额的号召,但前期措施效果仍较为有限。在保持市场化竞争为主的思路前提下,适当加强行政等手段干预,有望为光伏产业链加快“反内卷”进展带来新转机。

  ▍强化法规和行政手段约束力,或推动非常规方案落地。

  目前来看,可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在执行和待落地的方案及其组合:

  1)综合成本限价: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将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定性为违法,以综合成本为基准的限价手段成为快速见效的主要抓手。硅料硅片报价抬升且逐步向下游顺价,尽管终端电站存在收益率下降的客观压力,但考虑到项目IRR对组件价格敏感度降低,且非技术成本持续下降,最终价格传导情况有望好于预期。低价无序竞争短期内得到遏制,但实际成交价上涨兑现度和持续性暂不明朗,且限价手段可能拖延产能出清进度并影响行业竞争效率。

  2)硅料产能收购整合:多晶硅大厂拟联合成立平台型公司,承债式收购尾部产能,以确保尾部产能实质性退出,加快硅料行业供需回归均衡。我们估算,若后续硅料价格推升并稳定至5.6万元/吨 ,可保障收购方案的效益可行性。尽管仍有诸多细节暂未明确,但多家龙头厂商已形成一致意向,部分目标被收购的企业也表态配合,AMC等机构也愿意积极跟进。目前该方案仍待进一步完善,其中企业出资、资产定价、涨价不确定性、涉嫌垄断风险或是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若方案最终落地,或利好短期经营承压但具备份额优势的硅料大厂。

  3)能耗管控趋严:多晶硅1、2、3级综合能耗标准拟从≤7.5、8.5、10.5kgce/kg从严修订至≤5、6、7.5kgce/kg。我们判断新修订的1级标准或仅有颗粒硅龙头可满足,2级标准或仅部分头部多晶硅厂产能可满足,3级标准多数中部厂商可满足,而尾部厂商或多落在3级标准线上下。针对不同等级标准的划分意义和限定措施仍有待跟进,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如产能指标置换限制、征收阶梯能耗附加费、设定开工率差异化指引目标等,若能落地,将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利好低能耗硅料龙头。同时,该方案或在光伏玻璃等其他高能耗环节也具备一定可行性。

  ▍技术创新:破除内卷式竞争的根本解法。

  从中长期来看,光伏反内卷不应只是单纯解决存量产能过剩的问题,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的根本路径仍是推动技术创新,以实现产品差异化、市场高端化、制造品牌化。从现阶段来看,BC电池技术处于从1到10的快速增长期,贱金属浆料替代处于从0到1的加速导入期,值得重点关注。

  ▍风险因素:

  “反内卷”政策落地低于预期,产业链价格上涨和成交落地低于预期,光伏装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落后产能出清进度低于预期,海外贸易壁垒进一步抬升,BC电池、铜浆料等新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等。

  ▍投资策略:

  “反内卷”在国内已提升至国家战略行动高度,光伏作为当前同质化低价竞争和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是本轮“反内卷”的核心阵地。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前提下,随着行业回归规范化有序竞争,以及潜在供给侧改革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地,光伏产业链有望迎来价格合理回升和盈利修复,基本面有望得以夯实和改善。同时,技术创新仍将是光伏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的根本路径,具备产品差异化、市场高端化、制造品牌化优势的厂商有望迎来业绩率先反转和长期成长。建议重点关注在光伏“反内卷”不断推进下,具备长期竞争力和量价回升弹性的行业代表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