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权划转充实社保是“左手倒右手”?财政部发布免税政策
近期,提高农村养老金等呼声渐起,但钱从哪里来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此前,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对此提出建议:国有股权划转充实社保基金。
近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税收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多项免税政策,为国有股权划转充实基金社保基金提供保障,引发社会关注。
为进一步读懂政策、厘清认识,南都N视频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院长汪冲。
划转的国有股权账面价值超万亿元
南都:我们关注到,早在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决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这么多年来有何进展和成效?
汪冲:我这里有一份来自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数据,自2018年首批国有股权划转以来,社保基金会共收到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的划转国有股权。截至2024年底,划转的国有股权账面价值2.1万亿元,2024年度收取划转企业分红264.22亿元,累计收取分红1116.06亿元。可以说,划转的国有股权账面价值达到万亿级规模,2024年度社保基金累计收取的划转股权分红超千亿。
南都:2024年度社保基金累计收取的划转股权分红已超过千亿元,为何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要在此时出台免税政策等?
汪冲:从实质上看,国有资本划转至社保基金,本质上是财政资金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内部转移,所有权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相当于政府“左手倒右手”。若对这部分收益征税,不仅徒增交易成本,还会削弱社保基金的保障能力。
举例来看,2024年社保基金累计收取的划转股权分红已达1116亿元。若按0.1%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估算,当年若交易规模达到万亿元级别,仅印花税一项的减免即可节省逾10亿元资金。如果再能叠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多重税负的豁免,将显著扩大承接主体的净收益空间,进一步增强其作为资本市场“长钱”的投资实力与运营稳定性。
可见免税政策十分必要。
《通知》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
南都:《通知》涉及多项免税政策,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汪冲:政策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三大税种。《通知》规定,一是对承接主体在运用划转的国有股权和现金收益投资过程中,贷款服务取得的全部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和金融商品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
二是将转让划转的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投资取得的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三是承接主体转让划转的非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免征承接主体应缴纳的印花税;
四是对承接主体转让划转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以及运用现金收益买卖证券应缴纳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先征后返。
《通知》旨在为已划转至社保基金的逾万亿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提供配套税收政策,明确了承接主体(包括全国社保基金及各省市相关管理机构)运用划转资产进行投资所产生收益的税收优惠。
另外,《通知》还规定,该项税收优惠政策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此前已缴纳的相应税款可予以退还。这意味着,自划转之日起,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在投资运作中产生的各类收益,无论通过贷款服务、证券市场投资还是股权转让等方式取得,均享受免征税收待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追溯至2024年4月1日生效,这也使在过去一年多的市场行情中,这批国有资本的投资收益已全部纳入免税范围。
税收优惠只是配套性政策工具
南都:你刚刚提到,若对国有资本划转至社保基金产生的收益征税,会徒增交易成本。从税收原则的角度出发,你如何评价《通知》的有关内容?
汪冲:我的评价是,本次税收政策坚持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课税原则,体现了制度设计背后的经济理性与实质考量。
本次《通知》体现了“免税不减收、征税不增负”的政策智慧,通过制度化的减免安排,不仅有力保障了社保基金的财务可持续性,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国有资本划转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税收范式。
此前已有专家呼吁通过国有资本划转来充实社保基金,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无疑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南都:我的疑问是,《通知》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后的效果如何?近期多位专家呼吁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以提高农村养老金等,这项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助力达成这一目标吗?
汪冲:需要注意的是,税收优惠只是配套性政策工具,无法替代产权界定、治理结构、资产配置和管理效率等核心制度安排。
国有资本划转是一项多维度、长周期的系统性工程。税收支持是其中必要的一环,但并非充分条件。其真正成效,仍有赖于更深层次的改革突破和制度协同。只有在产权清晰、治理完善、运营高效的制度基础上,税收政策的配套作用才能充分释放,推动社保基金在保障能力与投资功能上实现双重提升。
总而言之,《通知》对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的作用是值得期待的,需要统筹推进,破除利益障碍,税收政策固然能起到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但对于实现如大幅提高农村养老金等更宏大的民生目标,应保持审慎预期,税收优惠本身就是辅助性、配套性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