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天,Binance Alpha改变了什么?
Binance Alpha 已经在项目方、撸毛圈、散户等多圈层之间形成了价值共识,项目方面向 Alpha「上供」、撸毛党批量做 KYC 开启新一轮撸毛征程,而散户则在积分限制、幸运尾号与交易磨损之间兜转获利。
从一开始上线 Alpha 即为 meme 币的最佳退出窗口,到 Alpha2.0 最早几轮的「暴力送钱」,再到推出积分制筛选用户、代币发行方排队上线 Alpha,Binance 一步步重新夺回了链上市场的流量与定价权。而这一切背后,是 Binance 在产品侧被 OKX 甩开之后,在资产侧通过流动性话语权重新组织生态的野心表达。
150 天过去,Binance Alpha 已从一项钱包功能演化成为整个加密市场最具话语权的结构性机制。
5 个月,Alpha 都干了什么?
2024 年,加密市场在比特币现货 ETF 获批与 meme 狂潮的双重刺激下迎来牛市繁荣。然而在流动性回暖的表象之下,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定价机制逐渐失灵。VC 项目估值虚高,项目方发币周期被一再拉长,用户参与门槛不断抬升,而最终的上市窗口往往变成项目方与早期投资人集体兑现的终点,留给散户的只是一地鸡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Binance 于 2024 年 12 月 17 日推出 Binance Alpha。起初,它只是 Binance Web3 钱包中用于发现优质项目的一个试验功能,但很快演化为 Binance 在链上市场重构定价权的核心工具。
Binance 联创何一在一场回应社区争端的 Space 中承认 Binance 上币存在「开盘即巅峰」的问题,并坦言传统上币机制在当前体量与监管约束下已难以为继。Binance 也曾作出过投票上币、荷兰拍等机制来约束新币上线后的价格表现,但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于是 Alpha 上币便成为了那个阶段 Binance 可控范围内的策略性替代方案。
「把这些市场上有热点的项目放在 Binance Alpha 中,进入观察区的项目并不能保证上 Binance,一个项目只有对社会有益的时候才能有收入、利润,才可能会将收益分享给用户。」在 Space 中,何一给出了这样的承诺。
12 月 18 日,Binance Alpha 公布第一批项目名单,直到 2 月 13 日,Binance Alpha 总共上线 BSC、Solana、Base 等生态 80 余个代币,主要以 meme 和 AI 代币为主。不过,市场并没有如 Binance 预料的那样,降低对开盘即下跌的 VC 币的讨伐,而且上线 Alpha 反而成为 meme 币预期的最后一站。
一直到 2025 年 2 月初,BSC 生态从测试币 TST 开始,才打通了 Alpha 与流量之间的通道,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Alpha 开始上线非 meme 型代币,例如 ONDO、MORPHO、AERO 等。
3 月,由于 OKX DEX 关停,Binance 钱包在这一时间点推出了 Binance Alpha2.0,通过将 Binance Alpha 直接集成到 CEX,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所内资金进行 Alpha 代币交易。由此,Binance 钱包的交易量和活跃用户一举反超,占据加密钱包交易量 80% 份额,成为钱包产品增长曲线中最为陡峭的一环。
与此同时,Binance 对 Alpha 用户的筛选标准也在不断演进,自最初的「做任务积分制」已不足以形成有效区隔,平台很快引入了幸运尾号、积分消耗等制度,以激发更频繁的交互行为。这套机制兼顾了用户参与的连续性与差异化,也为项目方提供了相对精准的空投目标群体。
项目方不再彷徨
从 Alpha 机制推出伊始,项目方的选择题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面对主站上币窗口的高度不确定、链上社区的兑现压力、VC 账面的估值倒挂,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意识到:若要获得市场关注与流动性支持,仅靠讲故事、维护社群或等待传统上币流程,可能远远不够。
与其继续耗在无法测算结果的路线中,不如主动适应 Alpha 所带来的新范式。在 Alpha 系统里,代币流向、空投额度、交易活跃度,都能直接反映为平台可观察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很可能就是通向 Binance 正式上线的前置门票,而且上 Alpha 还能收获市场关注度,几乎没有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项目方们开始迅速调整策略,不再彷徨于发不发、上不上、什么时候上的多重拉扯中,而是有针对性地为 Alpha 机制量身定做一套「低成本上 Binance」的执行模型。
背刺社区成常态
Binance Alpha 目前有两种上币选择,要么是已流通项目,要么是未流通的新项目,而围绕这两条主线又有不同细节指标衡量。这使得 Alpha 成为一个制度明确、标准清晰的入口点。
执行层面,Binance Alpha 通往主站现货的节奏极为克制,近五个月的现货名额远低于 Binance 以往的现货上币节奏。这种限量稀缺的设计,构建了典型的 Web2 式增长飞轮——撒钱获取流量、设立门槛筛选用户、持续优化内卷规则,最终实现用户留存与生态结构性强化。
为进入这一体系,项目方通常需要做出显著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将代币部署或映射至 BSC、重新设计激励结构、牺牲部分社区原定空投额度。某种程度上,Alpha 不仅仅是一个钱包产品,更像一个轻量化、中心化的链上发币协议,配合了 Binance 平台的数据选币与风险对冲需求。
Base 生态的 Zora 宣布首发上 Binance Alpha 后,撸毛群里有人说了句「期待别太高,可能肝了几年不如别人玩一下 Alpha」,没想到一语成谶,符合要求的 Binance Alpha 用户收到 4276 枚 ZORA 代币,价值接近 90U;而社区里不少从 Zora 上线就一直保持关注、参与生态活动的用户反应,自己只拿到了 30U 空投,更甚只有个位数代币。
这种绕过原有社区直接服务 Alpha 用户的情况,在 Alpha 已上线的项目中并不罕见。
以 PRAI 为例,据参与其 KOL 轮的用户反馈,「VC 及 KOL 轮拿到就是亏」,一方面项目对社区用户采取锁仓政策,限制代币流通;另一方面 Alpha 用户则无需承担早期参与或资金锁定的成本,仅凭钱包积分和交互记录即可获得价值近百美元的代币空投。这种明显的激励反差,使得项目原本的「生态内部公平」被打破。
曾参与 Sui 生态借贷协议 Haedal 的存款用户告诉 BlockBeats,Haedal 的空投额度跨度极大,几乎忽略早期存入者的参与成本,仅为 Alpha 用户留下显著回报。
而 Osmosis 上 Celestia 流动性质押衍生品协议的 MilkyWay 上线 Alpha 之前,社区用户不仅承受 TIA 下跌,项目方划分给早期用户的份额很少,不仅要锁仓还要做任务解锁。而光持有 NFT 但没绑定积分系统的不给空投,而窗口期也很短,收益远低于 Alpha 用户。
这种背离项目原生支持群体、将资源重新倾斜至 Alpha 用户的做法,虽引发广泛讨论,但对多数项目方而言却是现实选择: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优先向可带来二级流动性与平台曝光的路径投放资源,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策略。
上线 Alpha 之后
Binance Alpha 的上币核心指标在于能够提供多少筹码,而这也与「拥抱 Binance 生态系统和 BNB 链」的理念相吻合。
据加密 KOL AB Kuai.Dong 统计,Puffer 在发币七个月后上线 Alpha,根据链上数据显示,项目方将约 3.16% 的代币映射至 BNB 链,其中 1.24% 直接划入了 Alpha 用户空投池,同时还向 PancakeSwap 注入了近 50 万枚 USDC 的流动性。综合估算,Puffer 为这次 Alpha 空投付出的总成本接近 300 万美元。
如 AB 所言,「代价不小,但收益也显而易见」,通过 Alpha 功能入口直接获得了 Binance CEX 交易通道,在未获期货或主站上币前,已提前完成流动性预热与市场认知铺垫。
类似路径也可见于 ZK 赛道的明星项目 Polyhedra,其代币 ZKJ 在未上 Binance 主站的情况下进入 Alpha,成为首个被纳入该机制的前百市值代币。项目方为了支撑币价,先后推出高达 150% 的质押收益与积分竞赛,吸引用户刷交易行为、累积钱包活跃度。在策略上来说,或许项目方想借助 Alpha 内部指标积累影响力,并最终推动 Binance 上市决策的实现。
这种链上行为-积分回报-平台收录的闭环重构了 Binance 与项目方之间的博弈结构:过去「市值 社区」决定能否上所,如今则是「链上数据 Alpha 表现」主导上所节奏。
新项目的策略则更为激进。Stakestone 自 4 月中旬上线 Binance Alpha 后,采用了极其主动的市场打法,首先通过钱包 IDO 分发 5% 代币,再以 1.5% 空投覆盖 Alpha 用户,额外向社区老用户释放近 4% 激励,累计发放超过总量一成。
与此同时,项目方将部分融资款直接投入二级市场,引导币价在公开流通初期维持稳定。这一系列操作最终换来 Binance 主站的上线通道。正如熟悉流程的业内人士所言:「Binance 上币标准变化后,项目不再需要讲故事,而是需要展示数据与控制力。」
散户心理学
与项目方精于计算、布局周密的策略相比,散户的角色显得复杂而暧昧。
在传统打新逻辑中,散户可凭借信息敏锐度与资金敏捷性获取一级套利机会。但在 Alpha 构建的积分体系下,散户的获利路径被制度化、透明化,同时也变得高度内卷。Alpha 激活的并非是币价增长的想象,而是「积分-空投-上所跳板」这一套链上转化机制。
对部分用户而言,这种机制确实重构了公平的概念。长期留存在钱包中的中小用户,如果能维持活跃,即便资金量不大,仍有机会从 Alpha 中获得远超成本的回报。自 Alpha 开启积分制以来,据 BlockBeats 统计,如果普通用户每一期 Alpha 空投和钱包打新活动都参与,将会获得近 1700U 的收益。
然而,高收益的另一面是高度结构化的筛选系统,这套表面上人人可参与的积分游戏,实则设定了隐性门槛,对用户的行为路径、交易频率乃至参与持续性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Binance 本身并不直接发放空投,而是提供积分分发、数据筛选、用户分类等基础设施。空投由项目方承担,但发给谁、依据什么标准,则由 Binance Alpha 的机制决定。这一制度设计核心不是「奖励」,而是「筛选」。谁能被识别为「高价值用户」,谁就能持续获得空投。
质疑也随之而来,一些用户指出,Alpha 上的交易量与实际用户需求存在偏差,「没有积分和空投就没有交易」,导致项目方数据虚高、用户留存表象化,「这种激励方式跟 TGE 后就完全没人用的鬼链、伪游戏空投有什么区别?」。
据加密 KOL 孤鹤的统计,在统计样本中,仅有 22% 的用户每天正常交易即可获得足够积分拿到空投,而剩下的人则需要不断重复交易,抑或是跟不上积分节奏而放弃参与。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市场整体流动性稀缺、项目缺乏持续关注机制的背景下,Alpha 仍是少数做点什么就可能获得回报的渠道。在收益与确定性并存的前提下,这套机制仍具强大吸引力。在这种体系下,散户的参与逻辑从价值判断转向了机制博弈,他们的收益不再取决于对项目未来的判断,而是对 Alpha 机制的理解程度与执行能力。
谁是 Alpha 的真正受益者?
尽管散户与项目方在 Alpha 机制中各有博弈,但回到整体框架,Alpha 真正重塑的,其实是交易平台与资产之间的底层关系。
在产品体验与工具生态方面,Binance 相较 OKX 等平台并不具备显著优势,但通过 Alpha 构建起的流动性入口机制,依然让其在资产启动阶段保有极强的话语权。
哪怕项目首发不在 Binance,Alpha 提供的流量筛选与积分路径,也足以让大量新币在尚未接入主站交易对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轮市场预热与定价锚定,它改变了发币起点,也延伸了 Binance 在资产侧的影响边界。
昨日上线 Alpha 的链游 NXPC 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链上流动性池开放后,Alpha 空投间隔不久便同步发放给积分用户,Binance 合约和现货则分别滞后近半小时与数小时,以及在 Bybit、Upbit 等其它交易平台也存在一定价差。不同节奏下的交易窗口,决定了资金在各阶段的获利,也强化了 Alpha 在流动性启动中的前置作用。
过去,项目上线 Binance 意味着已经完成了一级定价,到达了终点站。而现在 Alpha 是项目上架的起点,是定价的源头,它把原本属于 OKX、Bybit 等其它交易平台的冷启动场域挪回了 Binance 体系之中。Alpha 的项目一旦涨起来,接入 Binance 合约和现货就有了理由,项目自然也愿意按规则「上供」份额,拿出代币份额和资金注入,换取平台曝光与流动性铺垫,这就是流量反哺平台的闭环。
这也让 Binance 不必再承担过去那种「上币即巅峰」的舆论包袱。CZ 曾表示希望消除 Binance 上币带来的溢价效应,让市场回归基本面。Alpha 实际上是他对这句话的兑现路径,不再直接以「Binance 上所」为权威,而是通过 Alpha 建立一套新的流动性筛选机制,拉平项目之间的起跑线,再在链上数据的基础上决定谁能继续向前走。
目前,这一路径看起来是成功的,Alpha 已经不仅是 Binance 钱包中的一个功能,这套机制背后,是 Binance 对自身角色的重新理解。它的成功不在于产品体验是否极致,而在于它将 Binance 的一级资产组织能力,从幕后拉到了链上、公开、可量化。
比起 OKX 在钱包领域的产品打磨路线,Binance 选择用积分换流量,用空投换注意力。Binance 钱包业务负责人 Winson 公开表示过 Binance 钱包不会照搬任何竞品模式,而是选择差异化发展,「市场不需要两个一模一样的钱包」。他认为与其重做产品,不如重构场景。
面对空投刷量、交易数据失真等行业顽疾,Binance 并不试图去消除这些行为,而是搭建了一个机制,让项目先自证吸引力,再观察能否形成稳定用户基础与真实交易深度。刷量与真实行为之间的边界,在 Alpha 的积分体系中被延后判断,也被数据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少人仍然认为 Binance Alpha 只是成功地吸引了撸毛党,并没未吸引真实交易量,用户在选择链上行为的时候仍然不会将 Binnace 钱包作为首选。
过去的周期某种程度上是「to VC」的,靠讲故事融钱,现在则是「to 流动性」,而 Alpha 就是 Binance 重新统治流动性的锚点。在一个 VC 不再可靠、社区已然流失、产品竞争陷入同质化的时代,Binance Alpha 可能不是创新的最优解,但却是承接泡沫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