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超58%标品信托产品获正收益 成立规模创年内新高
财经8月16日讯 7月A股涨跌互现,市场呈现明显的结构化特征;债市资金面平稳偏松,收益率全面下行,表现依旧强劲。受市场影响,标品信托产品的整体业绩虽不及上月,但成立端在非标下滑替代效应作用下,涨幅明显。
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权益市场整体表现依旧较为低迷,成交活跃度进一步降低,A股三大指数结构化特征明显;债市资金面整体平稳偏松,利率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债市表现相对强劲;同期,商品市场走势仍然不容乐观,南华商品指数几乎全面下行
具体来看,沪指长期在3000点附近震荡整理,月K线最终收跌0.97%,深证成指亦下跌1.07%,而创业板指数成功收涨0.28%;债市方面,中债新综合指数上涨0.77%,中债国债、中债信用债和中债企业债指数也分别上涨0.87%、0.48%和0.61%;商品市场方面,南华综合指数跌幅高达5.19%;分项来看,南华能化指数、南华工业品指数以及南华金属指数的跌幅更是高于综合水平,分别达到7.43%、6.18%和5.64%;此外南华农产品指数也下跌1.56%。
同期,从资产管理标品信托市场情况来看,7月标品类信托产品成立数增长明显,占比有所上升,7月标品信托产品成立数量1255款,环比增加7.64%,成立规模288.21亿元,环比增加34.59%;数量占比为61.28%,环比增加7.05个百分点。同期,标品信托发行数量为1149款,环比减少12.36%;发行规模为423.65亿元,环比增加0.27%。
收益方面,7月纳入统计的14678只标品的平均收益为-0.65%,获得正收益的产品有8529只,占比58.11%;其中,由部分信托公司自主管理的5474只标品总体上实现了收涨,平均收益为0.16%,其中有4664只标品获得收益率,占比高达85.20%。
从标品信托各产品类型来看,7月份,所有业务类型标品信托产品的业绩较上期均有所改善。具体来看,依然仅有固收类业务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正,在5129只固收类业务产品中有86.55%的产品获得正收益,最终获得0.27%的平均收益率。此外,本期纳入统计的6010只配置类业务产品获得-0.44%的平均收益,其中有61.05%的产品实现正收益;3358只权益类业务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41%,仅有11.14%的产品收益率为正;共计166只期货及衍生品业务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1.31%,获得正收益的产品仅占20.48%。
同期,公募基金方面,7月公募基金市场情况有所好转,全市场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为-0.66%,环比上涨0.94个百分点。分不同类型的公募基金来看,商品型基金平均收益由负转正,平均上涨0.71%;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整体上也实现收涨,但平均涨幅有小幅收窄,分别为0.16%和0.13%。此外,其他类别的公募基金,本期平均跌幅环比大幅收窄,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0.36%,FOF基金平均下跌0.70%,混合型基金也平均下跌1.51%。
7月,多数策略类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本月进一步下跌,但是跌幅较上月均有明显的收窄。其中股票策略产品本月平均下跌2.64%,跌幅较上期减少0.65个百分点;此外,多资产策略和组合基金策略指数本月也分别下跌1.37%和1.35%,平均收益率较上月分别上升0.97和0.40个百分点。最后,期货及衍生品和债券策略指数本月实现收涨,二者平均收益率分别为0.28%和0.05%;其中,债券策略指数的涨幅较上期扩大0.01个百分点,而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的平均收益更是由负转正,较上期提高1.52个百分点。
在所有类型的标品信托产品中,7月商品及金融衍生类产品的表现相对突出,该类产品平均上涨0.93%;固收类产品也成功实现收涨,平均收益率为0.27%。而由于权益市场的延续回调,权益类产品本月依旧平均下跌2.52%;综合多个金融市场表现的混合类产品平均收益率为-0.98%。
数据显示,上月纳入统计标品信托产品数量略有上升,纳入统计的标品类信托产品共14678只,来自46家信托公司,产品数量环比上升4.84%。其中,纳入统计的产品数量在1000只以上的机构有外贸信托、平安信托和五矿信托;外贸信托旗下的产品高达7501只,约占比51.10%;平安信托和五矿信托旗下产品分别有1326和1100只,分别占比9.03%和7.49%。纳入统计的产品数量在500只以上的机构还有中粮信托和中信信托。
此外,在这14678只标品信托产品中有5747只由其中的41家信托公司自主管理。据统计,自主管理产品数量最多的机构依然是外贸信托,共1784只,占比约31.04%;其次为中粮信托和平安信托,分别有741只和699只。另外,本次统计自主管理的产品数量在200只以上的机构还有五矿信托、华润信托、山东信托和财信信托。
用益信托研究员吴文骏表示,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下半年政策大概率进一步发力,呵护市场,权益市场值得期待;展望三季度,宏观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化之际,各项宽信用的政策效果仍然有待观察,债市资产荒基本格局将持续,债券市场仍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