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健康消费巨大潜能?
“7月,我国消费需求延续恢复态势,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8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分析7月消费亮点时表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化需求转变,健康消费已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一大亮点。
8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培育壮大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逐步完善“互联网 ”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鼓励开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障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扩大健康消费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助力消费升级。”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这样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民众健康意识提升是健康消费重要驱动力
相关数据显示,以防患于未然为主要目的的健康管理行为成为主流趋势:47%的受访者会提前储备药品、囤药/整理家庭药箱,38%的受访者会服用营养补剂,36%的受访者会使用家用医疗器械。
“百姓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主动关注体检。当前,我国健康体检人数已达到5亿人次,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慈铭体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为健康服务业尤其是民营体检机构带来重大机遇和深远影响,引导健康体检机构有序化发展,促进体检机构服务创新,加快体检机构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赋能。
在他看来,实现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包括提供全面的体检服务、细致的检后跟踪、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以及专业的康复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这一闭环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连贯性,也确保了健康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体检结果互认方面,慈铭体检上述负责人建议,应致力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公立与民营体检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为体检服务机构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此外,要认识到拓展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种,提供更专业的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关注心理健康方面检查,评估和预防,确保健康管理服务的全面性和深度。
完善“互联网 ”助力健康消费市场壮大
当前,我国“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 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超过3000家,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超2590万人次,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4亿人。
“大力发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除了利用‘互联网 ’手段化解‘看病烦’与‘就医繁’,实现跨时空均衡配置医疗资源以外,还在于要推动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这也是目前我国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中国’的工作重点。”微医相关负责人表示,所以在通过互联网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医院建设后,如何推动各级平台、各级机构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充分整合和利用健康大数据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电子档案和健康服务,是目前应当重视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存在的难点。
此外,近年来,互联网医院在各地涌现。然而,互联网医院医保支付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虽然相关政策鼓励互联网医院落实医保支付,但实际推进效果有限,医保支付仍是很多互联网医院需要打通的“堵点”。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尽快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并逐步完善“互联网 ”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这将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行业发展。”微医上述负责人表示,“互联网 医疗健康”行业已经整体向数智化升级,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全行业的渗透,数智化也为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突破瓶颈指明了路径。
据介绍,微医在天津、山东等省市数字健共体建设运营中的实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步推进,探索实施了医保按病种、按人头总额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创造了医疗服务“按效付费体系”,有效解决了“三医”协同中数据联通、支付提效等问题,落实健康责任制的同时,实现了多方共赢。
“以数字健共体等创新模式,结合地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程,系统性推进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逐步完善‘互联网 ’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从而培育壮大健康消费市场。”微医上述负责人说。
值得关注的是,医疗行业是AI应用场景最广阔的领域,具备极大的商业转化潜力。天津市数字健共体从2020年起步,目前服务规模和营收水平已经达到大型三甲医院规模,在AI等数智能力的加持下,健共体内的医疗服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已实现规模化盈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负责人常铁威表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送餐、教育、医疗等服务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上半年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2.8%。“互联网 ”医疗服务等新模式稳步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便利的消费选择,科技创新创造服务消费的新供给。
保险消费:线上渠道或将反超线下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健康观念普及,消费者的保险意识逐渐提升。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于今年4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预计,保险消费将进一步复苏,超六成消费者年保费预算在8000元以上。未来线上各渠道会有明显的增长,线上渠道或将反超线下渠道。
“在本次调查中,有超六成消费者未来一年家庭年保费预算在8000元以上,较过去一年预算更高。购险人群也逐渐向小康收入和三线城市人群拓展,下沉市场潜力巨大”,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魏晨阳表示,随着投资者信心恢复,居民预防性储蓄或将逐步释放,避险类资产如人身险有望持续回暖,作为长期财富管理手段的储蓄属性保险,亦有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商业医疗险发展研究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的保险密度已达每人640.9元,相比2016年增长348.5元。
南开大学朱铭来教授表示,建议保险公司继续根据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创新升级产品,通过精细化产品设计、优化保障内容、开发增值服务、创新缴费模式等多元化举措来深挖潜在市场,进行保险普惠服务,以此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保险服务的获得感和认可度。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面对未来保险行业的新局和新机,互联网保险应站在潮头,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中,非标准健康体人群的保险需求一直是一个难以满足的痛点。“《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发展面向各类风险群体的商业医疗保险,合理扩大对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的保障,着力满足高龄老年人保障需求。在以往医疗险产品开发中,这部分人群相比健康人群来说理赔风险更高,能够获得的保障相比健康人群是更少的,但是他们对保障的需求实际上来说更大。”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众安保险目前在健康险产品开发上重点向这些空白领域覆盖,比如7月份升级的“众民保·百万医疗险”,定位为“专门针对非标准健康体人群的百万医疗”,主要面向常规医疗险产品覆盖不到的三类人群,即超高龄人群、有既往症人群、有慢性病人群,填补了这部分人群长期保障缺失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