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中国船舶拟换股吸并中国重工 千亿级造船业“航母”起航

中国船舶拟换股吸并中国重工 千亿级造船业“航母”起航

  自“两船”联合重组以来,中国船舶集团又一次拉开资产整合大幕。

  9月2日晚,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同时公告称,两家公司正在筹划换股吸收合并事宜。一家资产超过千亿元、全球员工数量超过4万人的中国造船行业航母级巨头将由此扬帆起航。

  据悉,此次双方重组目的是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

  业界普遍认为,全球造船业处在新一轮景气上行大周期,主流船厂在手订单排至2028年。经过多年积累,我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在此背景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顺周期起航,抓住机遇,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9月2日晚,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同时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自“两船”联合重组以来,中国船舶集团聚焦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使命,优化现有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对原属两大造船集团的科研与生产资源进行整合。

  船舶总装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军民船业务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分属原两大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承担。经过多年深耕,两家公司均形成了涵盖船舶制造、船舶维修、机电设备等船舶总装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本次重组旨在完成关于做优做强国企主责主业,解决两家公司之间在总装业务领域的同业竞争问题,整合融合科研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各成员单位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发展,实现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本次重组将整合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两家公司及下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后续将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丰富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线,抓住行业机遇,提升全球行业影响力,持续引领全球船舶工业发展,为中国船舶集团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成为全球船舶行业的领军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造船业处于新一轮上行大周期

  造船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其周期跨度一般为20年至30年。

  2021年至2023年,全球航运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景气度显著提升,造船业开启了复苏周期。船舶订单量逐步恢复到2010年前的高水平,新造船价格节节攀升,较最低点已上涨近60%,造船三大指标均逐年增长。

  截至2024年6月末,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升至187.2点,较年初增长3.8%,同比增长9.5%。全球手持船舶订单量达到29126万载重吨,达到2016年以来的新高。多项指标显示,全球造船行业已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在申万宏源看来,本轮造船业上行周期有望持续十几年。

  我国造船的全球市场份额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从本轮周期的表现来看,中国船厂接单能力较上一轮周期明显增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6月末,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我国造船业的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另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24年1月至7月,中国累计出口船舶3470艘,同比增长28.3%,金额达1736.79亿元,同比增长84.4%,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船舶中心。

  而且,本轮周期和上一轮周期的区别在于产能扩张门槛提高,主要新增订单为大型船舶、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对成本控制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在全球减碳的背景下,全球船舶制造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

  在船舶行业复苏的背景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坚定切入“高、精、尖”高端船舶产品细分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产品多样化、建造数字化、绿色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集齐造船工业三颗“皇冠上的明珠”,实现产品、订单、业绩多轮增长,成为中国船舶制造业中当之无愧的排头兵,是承载着船舶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