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十万列 中欧班列“连线织网”创造合作共赢新机遇
11月18日,一趟满载110个标准箱日用百货、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驶出,驶往逾1.3万公里外的西班牙马德里。伴随着轰鸣的汽笛声,当天,义乌中欧班列迎来开行十周年节点。11月15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中欧班列助推我国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沿线 国家和地区创造发展新机遇,正加速驶向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线路基本覆盖亚欧全境
2013年,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欧班列应运而生。2016年,中欧班列实现统一品牌,迎来规范开行、快速发展新阶段。从2016年统一品牌至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到超1.7万列。2024年3月以来,中欧班列已连续8个月单月开行数量超1600列。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通道网络不断扩充,从“一条线”蜕变为“一张网”。在东方,中欧班列经由海铁联运、中老铁路等连通了东亚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在西方,中欧班列经由波罗的海及地中海海铁联运、莱茵河铁水联运连通了英国、罗马尼亚、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徐飞彪表示,中欧班列从无到有,形成覆盖欧亚大陆的交通运输网,逐步具备可自我加强的“网络效应”,即网络越广泛,其便利性越大、运输成本越低、使用者越多,从而进入发展良性循环。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不仅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而且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沿线 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力。”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说。
“带货”品类日益丰富
除了数量的增长,中欧班列在货物品类和货值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目前,中欧班列货物品类已达53大类5万余种,高科技、高附加值货品占比逐年提升。
例如,通过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口的中欧班列货品中,汽车、机械、手机电脑等高附加值商品占比已达40%以上。中欧班列年运输货值由2016年的8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567亿美元,2024年以来运输货值已达580亿美元。再如,刚满“10周岁”的义乌中欧班列,出口货源结构从运行初期的小商品、日用百货、五金工具逐渐向汽车配件、智能家电、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截至2024年10月,义乌中欧班列进出口货物品类达到26个大类近5万种商品。
中欧班列不仅让“中国制造”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海外,全球优质的消费品也搭乘中欧班列更加便捷地进入国内消费市场。
在湖北汉口火车站就有这样一家进口商品保税店,商品来自中欧班列沿线 国家。据介绍,这家店于今年9月底开业,店内的大多数商品都是由中欧班列带回,主要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包括化妆品、母婴用品、食品酒水等十几大类千余种商品。“特色商品走量很快,货架上每天要补货多次,除了在汉口火车站候车厅内销售,这些进口商品还登上了武汉铁路局开行的许多高铁列车,日均销售额达到10万元左右。”相关人士介绍。
内陆城市迎发展良机
中欧班列作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之一,不仅造福沿线区域和国家,更有力带动了我国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一些不靠海不沿边的城市依托中欧班列,逐步发展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乌兰察布作为内蒙古最大的中欧班列集散中心,累计开行中欧班列线路22条,促进了进出口货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物流落地、贸易落地、产业落地,成为乌兰察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西南重镇重庆,中欧班列(重庆线路的开通,带动重庆外向型产业实现年均30%左右的增长,世界500强企业半数以上落户重庆,使得地处内陆腹地的重庆逐渐成为我国面向欧洲出口商品的重要中转站。
“中欧班列日益织密的网络通道弥补了内陆城市与国际市场联系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很多内陆城市‘口岸化’,同沿海地区一样成为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协作的前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包路林认为,中欧班列大幅提升了内陆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杨堃表示,中欧班列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将为我国内陆城市高水平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