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新能源车险迎来政策东风
新能源汽车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购车的“首选”,与之紧密相关的新能源车险也迎来了首个指导意见。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出21项举措,包括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着力推动解决新能源汽车投保难、保费高等问题。
直击新能源车险投保难、保费贵、承保亏三大难题
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越来越“火热”。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节节攀升,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从2016年的6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409亿元,在车险保费总额中的占比,也从 1%大幅提升至 15.4%,上险渗透率已接近 50%。
然而,在新能源车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一位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透露:“新能源汽车阶段性地出现了出险率和维修成本高、部分车型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少数车辆投保不畅、部分车型保费较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亏损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广大消费者,也对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指导意见》从多个关键维度发力,直击新能源车险投保难、保费贵、承保亏三大难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新能源车险的高质量发展铺就坚实道路。
——在破解“少数车辆投保不畅”的问题上,《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统筹行业力量,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实现消费者愿保尽保。
——在破解“部分车型保费较高”的问题上,《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丰富维修零配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动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建立保险车险风险分级制度。
——破解“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亏损”的问题上,《指导意见》提出,要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促进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称:“《指导意见》意义深远,一方面,有效满足老百姓对新能源车险的保障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合理的保险服务;另一方面,也全力助推新能源汽车这一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避免因车险问题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阻碍。”
“车险好投保”平台已落地见效
前不久,某地新能源货车司机反映遇到商业保险投保难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新能源车主表示,“车辆保费好像一年比一年高”。
为了尽快解决部分车主反映的被拒保问题,2025年1月25日10时,“车险好投保”平台正式上线,这是为解决新能源车投保难、投保贵问题的官方平台,任何新能源车主在其他的常规渠道投保买不到保险时,都可以在该平台内购买,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据了解,该平台首批已有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阳光财险、大地财险、太平财险、申能财险和永安财险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接入,第二批20家左右财险公司将在今年2月接入。截至上线当日14时,平台注册用户2715位,登记客户投保意向3087笔,保险公司完成承保166单、保费合计415121.82元,平台首单由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承保。
《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保险行业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实现消费者愿保尽保。“车险好投保”平台的上线,正是《指导意见》中首批落地实施的关键内容。
“高赔付风险机制可以解决国际保险领域所称的‘剩余市场’问题,是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保险公司的担当作为和保险行业的统筹协调。”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机制的成功落地与平台的上线运行,不仅将切实解决新能源车主的投保难题,也将为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除了上线“车险好投保”平台解决投保难问题外,《指导意见》还提出推动新能源车数据跨行业共享、加强监管提升理赔服务质效等措施,还有一些措施将在今年内陆续落地。
破解“保费高”还需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为4395元,比燃油车高63%。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新车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约10%。
新能源车保险费用为何偏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新能源车险赔付率有关。据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保险业共承保车系279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
具体到车型层面,高赔付率对保费的影响更加直观。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以一款家用车型为例,若作为普通家用车使用,每年保费大概仅需3000元。若该车型售出1万辆,其中5000至6000辆被用作网约车,这些网约车可能依旧按照家用车标准投保,但其每日行驶里程远远超过家用车,出险概率也随之大幅增加。全职网约车合理保费可能会高达7000元至8000元。如此一来,这些网约车的高赔付就会拉高整个车型的赔付率,导致普通家用车主的保费也跟着“水涨船高”。
而要把新能源车险保费价格降下来,并非保险一己之力可为,这需要全产业链通力合作,共同降低新能源车险成本。正如《指导意见》所明确的,要合力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丰富维修零配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
业内人士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车型的设计存在可优化空间,通过优化新能源汽车设计,有望降低车险成本。以一些车型的前大灯为例,其设计结构较为复杂,由三部分组成。按照现行设计,一旦发生碰撞,往往需要将整个范围的部件一体化更换。然而,深入分析发现,在 70%的碰撞事故中,实际上只需要更换最前面的那一层部件即可,第二层和第三层并不需要更换。目前的设计或许是出于美观、整体感以及生产时成本考量,但从维修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只有全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从优化设计、降低维修成本、规范投保标准等多方面发力,才能真正解决新能源车险投保的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保险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
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