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控加强、市场需求回暖 稀土永磁板块打开想象空间
由于上游资源集中度提升、下游需求打开新的想象空间,稀土永磁相关企业关注度有所提升。
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和《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信息追溯管理办法》,两份文件旨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稀土资源或进一步向大型稀土集团集中。
供给集中度提升的情况下,下游需求前景也向好。多家相关上市公司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需求增长点之一,前者量产或推升后者需求。
提升稀土资源集中度与行业规范水平
根据《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并向社会公布。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应当是国家推动组建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及所属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除特定批准的企业外,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获得稀土指标和开展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生产活动。
中信证券分析称,未来稀土资源或进一步向大型稀土集团集中,进口矿管控或进一步加强,稀土行业供给端刚性逻辑持续强化。
上海有色网分析师杨佳文表示,此举旨在保护稀土资源,防止过度和非法开采,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并促进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提出,运用稀土产品追溯信息系统,记录稀土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流向信息,满足行业管理、企业合法经营等需要。
杨佳文认为,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通过对稀土的开采、冶炼和分离进行总量调控以及执行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可更加有效地控制这一战略资源。
两份文件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杨佳文表示,引入总量调控措施便于合理规划资源开采量,确保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保留足够的资源储备。通过限制生产主体和设定生产指标,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得以从源头有效遏制非法生产,使市场上的稀土产品来源更加规范。未来企业会面临更严格的生产指标。这要求企业不再依赖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扩张,而是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投资力度,这有利于提升稀土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和高端化发展。《信息追溯管理办法》也将推动行业在管理模式、技术应用上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下游需求打开想象空间 上市公司纷纷布局
在人形机器人概念爆火的拉动下,近期稀土永磁板块表现不错。截至2月21日收盘,今年以来,金力永磁H股股价涨幅89.24%、A股股价涨幅26.34%;正海磁材涨幅为19.98%。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联席所长李超表示,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2025年人形机器人已具备一定量产能力,综合来看,每年百台或千台左右是微观层面的量产起点。
根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2029年或达到750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
中信证券表示,作为人形机器人用电机的关键材料,未来高性能钕铁硼有望充分受益。预计在中性预期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钕铁硼需求有望增至2.36万吨,对应的2023至203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83.8%。
此外,低空经济前景可期,这打开了稀土永磁的远期需求增长空间。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有望成为低空经济重要载体,单个eVTOL通常需10到20千克的钕铁硼,假设电机更换周期为4年,中性预期下,2035年、2040年全球低空经济领域钕铁硼需求有望分别增至0.92万吨、1.07万吨。
目前,相关上市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收入仍较为有限。金力永磁有关负责人近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正积极配合世界知名客户人形机器人用磁组件的研发,并且陆续有小批量交付,但现阶段对公司收入和盈利影响甚微。不过,公司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重要需求增长点之一。
英思特也表示,目前公司暂无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单磁体应用器件和磁组件应用器件,产品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中的电机、减速器、关节灵巧手等。正海磁材近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产品可高度匹配人形机器人的空心杯电机和无框力矩电机,已与多家下游人形机器人公司开展联合研发、供样工作,目前进展顺利。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