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保“三步走”初显成效:2024年蓄势发力净利创新高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财经4月15日讯(记者 郭伟莹)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保险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持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保险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凸显。
2024年,也是中国再保“三步走”战略中“蓄势发力期”的收官之年。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口径计算,中国再保2024年合并总保费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创“十三五”以来新高。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也为中国再保2025年进入发展突破期,实现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目标,锻造了稳固的基石。
2025年,中国再保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价值提升”工作总基调,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转型,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实现发展新突破,奋力迈向建设世界一流新阶段。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三年来连创新高
2022年以来,中国再保锚定“到2035年建设成为中国特色鲜明、战略作用突出、专业优势明显、市场地位凸显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战略目标,并于2023年发布《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的行动纲要》,明确中国再保“三步走”战略安排。
根据战略部署,2023-2024年为蓄势发力期,着力提升经营质效,打牢“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动能。2025-2027年为发展突破期,着力实现创新转型,“稳”中加快“进”,以更大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软硬实力双提升。2028年以后为跃升赶超期,要求全球化业务布局、世界品牌影响力、科技化支撑能力等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打造一流的功能作用、一流的业绩价值、一流的发展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再保险集团。
2024年正是中国再保蓄势发力期的收官之年。综合历年年报数据可以看出,自2022年至2024年,中国再保经营业绩持续向好,三年来总保费收入、保险服务收入、归母净利润等核心业务指标连年创新高。
具体来看,合并总保费收入从2022年的1697.65亿元,稳步增长至2023年的1768.49亿元,并在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1784.83亿元;合并保险服务收入也从2023年的997.5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13.63亿元。尤为亮眼的是,归母净利润在2024年实现大幅增长,达到105.57亿元,同比增长86.8%,这一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国再保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强劲动力与卓越成效。
与此同时,中国再保的承保效益也在持续改善。2024年,中国再保境内7家子公司和海外6家经营平台均实现盈利,展现出强劲的经营活力与稳健的盈利水平。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财产再保险境内业务、境外业务综合成本率分别录得99.86%、89.38%,均保持在稳定水平。人身再保险保障型业务综合成本率96.80%、财产险直保业务综合成本率99.66%,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
在投资领域,中国再保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并取得了卓越的投资收益。截至2024年末,管理资产余额8271.11亿元。2024年实现总投资收益173.89亿元,同比增长86.9%;总投资收益率达4.83%,较去年同期提升2.06个百分点。
作为我国境内唯一的本土再保险集团,中国再保亦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提升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再保国际化发展成果斐然。截至2024年底,中国再保国际业务占比近20%,海外资产占比近25%,在1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境外机构,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合作伙伴超过1000家。2024年,包括北京、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在内的国际业务平台承保全面盈利,特别是桥社自收购以来,实现规模利润双翻番;桥社辛迪加1084跻身劳合社前三,盈利表现持续优于劳合社整体水平。
聚焦主责主业 服务国家战略质效双升
作为中央金融企业,中国再保聚焦主责主业,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不断创新保障,推动服务质效双升。三年来,服务国家战略重点领域风险保额123万亿元,助力健康中国覆盖5.3亿人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1600万家。
强化保险保障本源,做深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保险方面,引领网络安全保险发展;助力航空航天产业成长,再保市场份额超60%;创新推广国产移动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芯片保险,促进高端制造业稳健发展。绿色保险方面,担任主席单位和管理机构的中国核保险共同体,承保能力跃居全球第一,助力年减碳量超3亿吨,成为保险业服务绿色发展的成功典范。普惠保险方面,丰富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创新定制行业与地方特色产品,推动全国首个省域“惠商保”在山西落地;搭建乡村振兴营销体系,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支持惠民保扩容提质,覆盖2.8亿人群。养老保险方面,创新推出老年人意外险、慢病专病保险等产品,实现长期护理、风险保障与养老服务有效衔接,深度融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国再保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各领域保额增速均超过15%,普惠保险覆盖人群超过2亿人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1000万家。
增强核心功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对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成立中国再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完成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的台风气候变化物理风险压力测试工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变化物理风险(台风压力测试模型,完成海南省台风风险压力测试;与国家气象局联合主办首届百花山气象论坛,助力气象风险转移和风险减量管理。二是服务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发布中国洪涝巨灾模型2.0,研发中国巨灾风险地图;在近八成的巨灾保险试点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支持首创政策性巨灾保险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河北和湖北两省落地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项目;举办巨灾风险综合治理研讨会、出版中国巨灾风险综合治理专题论著,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共同推进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
发挥桥梁作用,助力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助推再保险市场建设。中再产险、中国大地保险、华泰经纪入驻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参与交易平台建设和业务规则制定;联合主办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分享再保险市场洞察与展望;连续三年发布中国再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二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2024年保障重大标志性工程和重点项目64个,提供风险保障近800亿元;承保韩国海上风电项目,支持中资海外重大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借助桥社技术和经验优势,为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增加风险保障。
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 赋能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再保立足数字经济时代新要求,坚定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再保持续迭代“数字中再”战略,以数字科技推动经营模式与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持续打造发展新引擎。
完善顶层设计。正式发布数字化转型拓扑图和路线图,明确未来五年数字化转型落地安排;提级管理中再巨灾公司,成立中再数科公司,构建科技“两翼”关键布局;出台数据管理能力提升三年规划,发布中国再保数据标准1.0版,数据治理制度体系初步构建;设计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数字化转型评价机制。
深化科技赋能。集团数据中台和业务平台上线运行,提升数据驱动经营决策能力;持续迭代巨灾组合风险管理平台(CREST,自主研发的风控模型实现再保、直保两端应用落地;建设中国大地保险“灵山界”AI大模型平台,赋能9个业务场景创新;完成一体化网络安全边界和防御体系构建,安全能力持续增强。
丰富平台生态。迭代升级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完善巨灾模型谱系;升级“再·耘”农险科技平台,赋能11家保险公司农业指数保险产品创新和风险评估;迭代寿险智能综合风控平台,助力20余家客户公司智能核保和理赔;升级新能源车险“再·途”平台,发布网络安全保险“再·安”平台,赋能新业务发展;联合头部险企拓宽区块链交易平台应用场景;持续推动IDI、安责险平台建设和推广。
抓好发展突破期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对于中国再保而言,更是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发展突破期的起步之年。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中国再保正以稳健而坚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用实干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新篇章。
今年1月,中国再保董事长和春雷在2025年工作会议上指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价值提升’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建设世界一流行动纲要,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这为中国再保迈向建设世界一流新阶段指明了方向。
“要坚持两手抓,一是抓深化改革,推进‘中再改革十条’在集团系统落地;二是抓创新转型,推进集团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中国再保总裁庄乾志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对发展突破期起步之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阐释。
第一,必须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再保险功能作用。第二,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价值提升”工作总基调。第三,必须践行“发展有规模、承保增效益、投资要稳健”经营理念。第四,必须巩固和提升五个能力,即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协同发展能力、数字化转型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集团管控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新征程中,中国再保也已绘就清晰的路径。在战略选择上,坚持国际化发展大方向不动摇,以建设世界一流再保险集团为目标,对标头部企业,参与全球风险治理,加强全球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和中国海外利益服务保障能力。
在战术策略上,稳慎推进全球机构布局和业务发展。在机构布局上,积极应对全球局势变化,稳慎推进在国际重点区域和新兴市场布局,持续优化境外机构网络。在业务发展上,积极应对极端气候风险挑战,完善境外机构管控机制,加强国际业务周期管理,推动境外机构提升经营质效。在运营保障上,持续打造国际化人才库,通过内培外引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业务风险监测,优化极端情景应急预案,不断强化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