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施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 全面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
光明网讯(记者 杨亚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形成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
4月2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北京市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聚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从“发展新业态、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标杆示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四个方面提出13条举措,全面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向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北京市经信局信息软件处处长赵祥伟表示,北京市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北京市经信局根据北京市目前服务型制造发展情况,结合北京市优秀制造业企业创新实践,提出了“产品 服务 生态链”“整机 数据 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 系统集成”“产品 个性化定制”“生产 体验服务”等5种针对制造业不同细分产业、不同产品形态的五类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推动企业延伸先进制造业价值链,拓展产业链高价值服务环节。同时,也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创新更加丰富的“制造 服务”相融合的新业态。
在提升服务型制造创新能力方面,北京市经信局将为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数字技术、工业设计和科技服务等创新能力支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研发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发挥北京市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及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支撑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培育方面,北京市经信局将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服务型制造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发布一批典型应用和解决方案案例集,鼓励和引导更多制造业企业转变发展理念,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在区域协同方面,围绕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发展任务,引导三地各市区聚焦本区域优势产业和服务型制造特色模式,搭建服务与资源平台,创建服务型制造京津冀区域发展高地。
“提升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能力方面,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赵祥伟强调,北京市经信局鼓励产学研用各界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培养一批“既懂制造又懂服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与组织,搭建服务型制造创新研发与产业化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转型提供多元服务。
“未来,北京市经信局也将发布北京市时尚产业相关政策,依托北京市服务型制造优势,全面赋能都市产业,加强时尚产品供给能力,以标杆带动全域,以政策激活生态。”赵祥伟表示,要让更多北京企业通过服务化转型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王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