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加密领域:Meme热潮之后是泡沫破灭还是新生曙光?
引言
自从ChatGPT在2022年末横空出世以来,AI版块一直是加密领域的热门话题。WEB3的参与者本就深谙“任何概念皆可炒作”的游戏规则,更不用说具备无限叙事潜力和应用前景的AI了。因此,在加密圈中,AI概念最初以“Meme热潮”的形式迅速走红,随后部分项目开始探索其实际应用价值:加密技术究竟能为飞速发展的AI带来哪些创新性的实际应用场景?
本文将分析和评述AI在Web3领域的演化路径,从早期的炒作浪潮到如今应用类项目的崛起,并结合具体案例与数据帮助读者把握行业脉络和未来趋势。以下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01 AI Meme阶段已经结束,无论是被收割的韭菜还是赚得盆满钵满的投机者,都已成为历史记忆。
02 部分基础类WEB3 AI项目强调“去中心化”对AI安全性的提升,但用户并不买账,他们更关心的是“代币是否能赚钱”以及“产品是否好用”。
03 如果要布局AI相关加密项目,重点应转向纯应用类AI项目或平台类AI项目(如集成多种易于C端用户上手的工具或Agent),这可能是AI Meme热潮后更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财富方向。
AI在Web2与Web3中的发展路径差异
Web2世界里的AI
Web2世界的AI主要由科技巨头和研究机构主导,发展路径相对稳健且集中。大型公司(如OpenAI、Google)训练封闭的黑箱模型,算法和数据不公开,用户只能使用其结果,缺乏透明性。这种中心化控制导致AI决策不可审计,存在偏见与责任不清的问题。总体而言,Web2的AI创新注重基础模型性能的提升和商业应用落地,但其不透明性成为一大痛点,这也促使2025年类似Deepseek这样的“伪开源”项目异军突起。
除了透明性不足,Web2的大型AI模型还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不同产品形态上的用户体验不足,以及专业细分赛道上的精确度欠缺。
例如,如果要生成一份PPT、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用户往往会选择进入门槛低、体验感更好的AI新产品并为之付费。目前许多AI项目正尝试开发无代码的AI工具,以降低用户门槛。
再比如,对于WEB3用户而言,使用ChatGPT或DeepSeek获取某加密项目或代币信息时,常常会感到无力吐槽。大模型的数据覆盖范围有限,无法深入精确到每个细分行业的细节信息。因此,许多AI产品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在特定行业中深耕数据和分析,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Web3世界里的AI
WEB3以加密行业为核心,融合了技术、文化和社群的广泛概念。相比Web2,WEB3更倾向于开放和社区驱动的发展模式。
借助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架构,Web3的AI项目通常宣称强调开源代码、社区治理和透明可信,试图通过分布式方式打破传统AI由少数公司垄断的局面。例如,一些项目探索使用区块链验证AI决策(如零知识证明确保模型输出可信),或通过DAO审核AI模型以减少偏见。
理想状态下,Web3 AI追求“公开的AI”,让模型参数和决策逻辑可被社区审计,同时通过代币机制激励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然而在实践中,Web3 AI的发展仍受到技术和资源限制:构建去中心化AI基础设施难度极高(训练大模型需要海量算力和数据,而没有任何一家WEB3项目方的资金量能达到OpenAI的零头)。少数号称Web3 AI的项目实际上仍依赖中心化的模型或服务,只是在应用层接入了一些区块链元素。这些项目还算靠谱,至少在开发真实应用;而绝大多数WEB3 AI项目仍是纯粹的Meme,或打着真实AI旗号的噱头。
此外,资金与参与模式的差异也影响了两者的发展路径。Web2 AI通常通过研究投入和产品盈利驱动,周期较为平缓。而Web3 AI结合了加密市场的投机属性,常出现随市场情绪大起大落的“热潮”周期:概念火爆时资金蜂拥而入,推高代币价格和估值;冷却时项目热度和资金迅速衰退。这种循环使Web3 AI的发展路径更具波动性和叙事驱动色彩。例如,一个缺乏实质进展的AI概念也可能因市场情绪引发代币价格暴涨;反之,行情低迷时哪怕有技术进展也难获关注。
我们对WEB3 AI的主要叙事“去中心化的AI网络”保持一种“低调而谨慎的期盼”。万一成功了呢?毕竟WEB3中还有BTC和ETH这样划时代的存在。但在现阶段,还需要脚踏实地地构想一些可以快速落地的场景。例如,在现有的WEB3项目中嵌入AI Agent以提高效率;或将AI与其他新技术结合,产生适用于加密行业的新思路,哪怕只是一个吸引关注的概念;再或者专注于为WEB3行业服务的AI产品,无论是从数据的精确度,还是更贴合WEB3组织或个人的工作习惯,提供能够赢得用户买单的服务。
未完待续,下一篇文章将回顾和点评WEB3 AI的五波热潮及其中的一些代表性项目(如Fetch.AI、TURBO、GOAT、AI16Z、Joinable AI、MyShel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