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区块百科  > Web3支付或可成为改变加密市场的法宝

Web3支付或可成为改变加密市场的法宝

简单来讲,Web3 支付是指基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技术的一种支付方式,但由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特性,Web3 支付不只包含支付这一种属性。

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的属性是多维的,它不仅是一种支付方式(a form of payment),也是一种创新技术,一种价值储存手段(a store of value)和一种金融基础设施(a distributed ledger),同时在交易中也能作为一种货币的记账单位(a unit of account)来标记价值。

传统支付与 Web3 支付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呈现双向奔赴的局面,法币与加密货币不断交互,并且逐步融合至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等的现实用例。Web3 支付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支付方式以及金融系统。

传统支付

我们先来看传统支付。支付是付款人向收款人转移货币(货币等价物)或债权的行为,是一个信息流和资金流匹配完成钱货交割的过程。支付的本质是资金的转移。

广义的支付包括现金纸币形式和电子货币形式,资金转移的方式大致有四种方式:现金支付;银行账户转账;借记卡转账;信用卡支付。其中,后三种电子货币形式的支付,需要通过银行这种中心化的金融体系才能完成资金转移,如果银行无法直接完成支付时,还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参与。

根据支付币种的不同,又分为境内支付和跨境支付。由于目前 Web3 支付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能够实现跨币种(法定货币 v. 加密货币)和跨区域的双重功能,因此可归类为跨境支付的一种。

跨境支付产业链的参与者众多,包括客户、商业银行、第三方账端 / 收单端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商户等。整个产业链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用户和商家,分别是支付的源头和终端;第二层是支付服务机构,如银行、第三方支付等;第三层是跨境支付网络,是跨境支付的最底层支持,如 SWIFT 和 SEPA 等。

根据跨境支付服务提供商类型,可分为银行电汇、专业汇款公司和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下通过举例来对比基于区块链结算的 Web3 支付。

1. 银行间跨境支付

早期的跨境支付主要通过银行进行,如银行电汇的最早出现,主要用于跨银行间往来,进出口贸易等的跨境支付。这种支付方式需要通过复杂的银行网络,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多种货币的兑换,费用也相对较高。

传统的银行跨境支付主要依赖于 SWIFT 网络,SWIFT 不为用户持有资金或管理账户,而是提供通讯信息网络并交换标准化金融报文。可以将 SWIFT 理解为一个连接了几乎全球主流银行的网络,银行间使用同一套语言完成外汇交易。但 SWIFT 的缺点在于,一笔款项如果经过多个中间行、 遇到反洗钱抽查等情况,很容易出现时效延长甚至汇款失败,另外还有汇损等问题。

如上图所示,当收款行和付款行之间建立了商业账户关系时,用户支付的款项将经由银行的商业账户直接进行划转完成支付,银行收取相应的费用;而当收款行和付款行之间没有商业账户关系时,则需要借由中介银行来完成。中介银行将收取额外费用,且支付到账的时间也因交易方增加而延长。

银行跨境支付属于强监管业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不尽相同,也对跨境支付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银行跨境支付大多存在严格的 KYC/AML 要求,需要用户开立账户后才能完成,因此成本相对较高。

2. 国际卡组织

与 SWIFT 类似,国际卡组织也是传统跨境支付的主要网络,但更聚焦于商户收款的收单场景(商户向买家的账户扣款),收单方式多样,且在支付过程中直接完成汇兑过程,为商户结算当地货币。

卡组织是国际区域支付信息处理网络,目前全球共六大卡组织网络:VISA、Mastercard、中国银联、美国运通、JCB、Discover。经由国际卡组织处理的跨境支付通常需要 T 1 日或更久完成,即至少需要 T 1 日到达商户账户。国际卡组织的支付同样需要持牌才能运营,受各国不同监管政策约束。

3. 第三方跨境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转账成为一种流行的跨境支付方式。这种跨境支付方式一般由非银行机构(如支付宝、Paypal 等)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全部或部分资金转移服务的支付方式。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跨境电商零售、汇款、进出口业务、境外移动支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方跨境支付需要接入国际卡组织或银行来进行清结算以完成支付。跨境支付中的换汇过程也主要是经由银行完成,第三方支付通常具有托管的功能,即支付的资金可在第三方支付账户内沉淀,并在交易确认完成后再划转至卖家账户。

在一个跨境电商场景中,用户侧是资金转移的起始位置,第三方支付机构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发卡行的信用卡 / 借记卡连接。用户消费后,用户资金转移至支付渠道,并与卡组织连接进行清结算。清结算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资金转移给商家,当有线下购物场景时,需要有收单代理商连接商家与第三方支付机构。

传统支付发展时间较长,目前能够覆盖大多数的应用场景,功能较为广泛。但是,跨境支付面临着成本高、速度慢、访问受限和透明度不足等现实问题。根据美联储的一项调查显示,用户的痛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支付速度有待提高,目前支付期限尚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期待能实现 7* 24* 365 的支付服务,二是周期性实时支付场景需求旺盛。

Web3 支付

虽然目前的支付方式正在迅速数字化,但是由于参与者众多,资金转移过程非常繁琐,摩擦成本也非常巨大,因此成本较高。支付体验的改进一直受到中介机构、银行、科技公司等多方面的制约。

比特币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实现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支付系统。2008 年,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希冀改变以传统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系统,实现整个金融去中心化。自 2009 年 1 月 9 日比特币诞生,从此开启了加密货币的大规模应用。

比特币支付允许用户之间的直接转账,而无需通过银行、清算中心和电子支付平台等第三方机构,从而避免了高费用和繁琐的传输过程,任何拥有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的用户都可以无许可地使用它。

与比特币支付网络类似,加密货币支付依托区块链网络作为主干基础设施,允许加密货币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直接进行转移,而无需任何第三方,快速、便捷且成本极低。

由于加密货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就避免不了加密货币与现实世界的法定货币产生交互。在这里,提供出入金服务的机构就扮演了跨境支付中提供结售汇服务的银行,提供加密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

由此,目前 Web3 支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支付方式:(1)出入金支付(On Ramp Off Ramp),即加密货币与法定货币兑换情况下的支付;(2)加密货币支付,包括(2.1)加密货币链上原生资产支付,在区块链上两个地址之间,或加密货币与链上资产的交互(如用加密货币购买 NFT,不同加密货币之间的 Swap);和(2.2)加密货币链下传统实体支付,即本身作为货币等价物购买其他商品 / 服务时的支付;

Web3 支付通过出入金支付将法定货币与加密货币连接起来,通过加密货币支付使加密资产得以流转,由此形成完整的支付闭环。

由于加密货币支付在链上进行,加密货币支付基本不受地域方面的限制,各个司法辖区对其的监管也正在逐步完善中,但出入金支付本身涉及法定货币支付,因此将受到既有金融监管的限制。

对比传统支付,Web3 支付的优势

传统支付是一套基于账户体系的支付方式,价值的转移记录在中介机构(如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账户中。由于参与者众多,资金转移过程非常繁琐,摩擦成本也非常巨大,因此成本较高。

相比之下,Web3 支付则是一套基于价值或代币(a value-based or token-based)体系的支付系统,价值的转移由用户自身存储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中。Web3 支付基于区块链网络作为主干基础设施,允许加密货币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转移,能够解决传统支付中费用高、跨境转移效率低下、成本高等问题。

对比传统支付,Web3 支付有何优势?

首先,依托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方之间的信任成本,使支付更加直接、快捷和安全。智能合约功能能够实现可编程支付和自动化执行,提高支付的效率和可信度。

其次,目前加密货币支付的时效性相较传统支付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方面,这一特征将会是驱动加密货币支付发展的重要动因,同时也会是推动传统跨境支付技术升级的主要力量。

此外,基于去中心化的特点,Web3 支付简化了建立在中心化清算机构上的流程,降低了摩擦成本,尤其是大大提高了跨境支付效率,加快了清结算速度。

种种迹象表明,传统跨境支付与 Web3 支付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二者正从各个方面形成双向奔赴的局面。这一方面体现在区块链技术在传统支付行业中的应用正在加速,除了多国正在实践的 CBDC,SWIFT、VISA 和 PayPal 这类传统支付中的主要参与方都在探索 web3 支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体现在 Web3 支付项目方也在积极地与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深度合作,以及探索对合规稳定币的加速应用。

尽管 Web3 支付仍面临技术、用户接受度、安全合规等方面的挑战,但 Web3 支付对于加密行业,乃至整个传统金融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欧易安卓下载:立即前往

欧易IOS下载:立即前往

打开APP,领取最高价值60,000元数字货币盲盒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