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有啥利好消息_房地产有啥利好吗
内容导航
降准对楼市有什么影响?cpi上涨为什么利好房地产?
昆明官宣补贴50%契税,将会带来哪些利好?
特稿|乘风破浪!2020年楼市亮眼收官,2021年再战江湖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是利好?

降准对楼市有什么影响?
直接影响:
降准降息将释放出大量的资金,对极缺钱的开发商来说是好消息,意味着从银行贷款的利率更低了,融资成本降低了,同时也能增加贷款的额度。
间接影响:
1.增加了二套房贷降首付落地的可行性,改善型需求后续持续释放得到保障。降准降息后,银行可动用的资金明显增多,增加了二套房贷降首付落地的可行性,改善型需求后续持续释放得到保障。
2.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会涨。对于楼市来讲,在央行降准降息等政策刺激之下马上会出现一波入市的行情,短期内来看,楼市短期内成交量势必会短期反弹。
3.楼市整体整体受益,将“量增价稳”。楼市“稳定住房消费”和“去库存”两大政策主题的背景下,随着银行流动性的明显宽松,楼市整体上将一定程度上受益。降准降息将加速楼市库存的消化,楼市整体将“量增价稳”。
4.是房地产跑量去库存的“窗口期”。在楼市存量较大而需求整体疲软的情况下,涨价销售依然不是理性的策略。降准将使得开发企业迎来去库存和回笼资金的良机。
5.购房者按揭的难度将降低。银行的贷款审批效率和放贷效率也将有所提高;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动性宽松,银行按揭贷款的利率折扣也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降低,对购房人形成利好,降低其贷款成本。
降准是政府经济调控手段,释放的是金融系统流动性,对于楼市来说主要相当于放水。有利于楼市获取投资资金,对于楼市来说是利好信息
文章摘要:央行全面降准之后,对于楼市是有一定影响的,其中银行对房贷投放力度将增强,有可能会增加贷款额度。
1、降准利于刚需、改善型购房需求释放:
降准后房地产信贷环境有望继续改善,一方面,降准释放流动性的利好下,房贷利率下降、放款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房企融资环境有望继续边际改善,房企合理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利于降低房企债务风险。其次,降准利于刚需、改善型购房需求释放。
2、降准后银行对房贷投放力度将增强:
央行决定降准之后,会增加银行贷款方面的自主权和投放能力。银行提高资金配置能力,增强房贷投放的力度,进而有助于按揭贷款、开发贷款等领域的活跃。
3、降准后短期内银行的贷款额度会有所增加:
对于购房者来说,降准能缓解当下房贷额度较为紧张的状况,排队等待放贷的购房者有可能加速获得贷款。对于房企来说,降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市场资金压力。
cpi上涨为什么利好房地产?
CPI上涨利好房地产的原因是。货币贬值,人们购房保值。由于CPI上涨,许多商品价格都会上涨,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在贬值,人们都会争相购买房地产,以求保值增值。由于人们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他们感觉到货币贬值的时候。好最先考虑的就是大量购买房地产。
昆明官宣补贴50%契税,将会带来哪些利好?
我觉得这样的做法能够让更多的居民却愿意购买房屋,同时能够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房屋贷款投放的额度,缩短审批的周期,能够让人们有更多的乐趣购买房屋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够让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恢复正常。
特稿|乘风破浪!2020年楼市亮眼收官,2021年再战江湖
时光的轮渡即将驶抵2021年。
挥手告别、翘首展望,房地产依然是中国最靓丽的风景线之一。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2020年中国楼市,必是“危”与“机”。
在口罩“黑天鹅”的洪流下,2020年楼市逢凶化吉、转危转机。在政策供需两端的扶持下,房地产行业再现鲤鱼一跳,以节节拔高的业绩年底完美收官。
受口罩影响,2020年房地产市场先抑后扬。
年初,全国售楼处几乎停摆,项目停工,房企延迟复工。一季度,地产销售额和投资完成额分别只有-24.7%和-7.7%。
全球疫苗利好消息频出,逐渐人们对口罩也有了初步认识,不再像口罩之初那般恐惧。恰逢中国赶在全球之前,将口罩控制, 社会 率先复工复产,经济稳步向前。
在大环境上,截至今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狭义货币(M1)余额6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均高于上年同期的4.8%和8.2%,有力的支持了经济稳步恢复。
房地产是政策市,得益于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各地楼市再现一片欣欣向荣。具体房地产政策端,多地政府因城施策,从供需两端出台扶持政策,譬如降低预售取证标准等,降低购房门槛等,有效刺激楼市供需。
需求端,跨农历年前后积压的购房需求在二季度充分释放。同时,由于疫后全球货币供应明显上升,资产型通胀预期推升居民购房需求。
供求两端共同发力,一二线热点城市出现抢购热潮。
杭州“网红盘”远洋西溪公馆出现“万人摇号”壮观景象南京、成都个别楼盘也都出现“万人摇号”的场面。深圳、东莞也多次成为楼市热点。
热点城市楼市恢复迅速,呈星火燎原之势点燃全国房地产市场,推动二季度房价加快上涨。据中指研究院报告,到2020年6月,房价均价为15461元,就已经比去年同期上涨3.16%。二手房也呈过热趋势,2020年上半年二手房住宅均价累计涨幅1.72%。
进入6月后,活跃城市继续扩容,令人欣喜的是武汉市场也有明显企稳表现,环比上涨明显。原本2、3月武汉全面暂停交易,到6月,武汉商品房日均销量已达去年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快速回升态势。
楼市短时期内恢复增长,三季度初,多个热点城市又面临房价上涨的压力,地方政府开始给楼市降温。
7月,杭州、东莞、宁波等地再次在需求端做文章,各类限购政策再次趋严,抑制房价涨幅。热点城市之外,各地政策有松有驰、不一而同。
整体来看,三季度房地产市场趋稳,新房、二手房价格稳中有升,其中新房三季度累计涨幅较去年同期有所扩大。
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对100个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9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15643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24%。三季度累计上涨1.18%,较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均小幅扩大。
临近年底,楼市需求还在继续,全国房价每平方米均价已经突破万元,但特点却从热点城市上涨,三四线城市呼应的轮动普涨行情,向分化演绎。
据纬房大数据,从各城市 历史 高点至2020年10月,20个城市距最高点房价调整幅度均在在10%以上,其中9城市距最高点房价调整幅度均在15%以上,最高城市下调幅度达46.9%。
一朝跌回三年前,房价下跌城市里不乏廊坊、青岛这些区域性热点城市,这说明在国家“房住不炒”的调控房价长期机制业已成熟,有些城市正在挤出泡沫,回归现实。
总体来看,房地产这艘轮渡依然在稳步向前,行稳致远。
2020年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同比增长6.8%。连续6个月保持同比为正的态势。其中,住宅投资95837亿元,增长7.4%,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商品房销售额亿元,增长7.2%,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9.5%。
投资端、销售端数据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韧性十足,重回稳定的增长态势。
我们把眼光聚焦到房企身上。
2020年,房地产开发商的命运随着楼市起起伏伏。从经历年初的噩梦,到二季度的复苏,再到“金九银十”的销售冲刺,房地产开发企业胜利大反攻。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0年房企总体业绩规模实现了同比增长。第一阵营(500-1000亿元)共27家,销售额增长率均值为12.3%;第二阵营(200-500亿元)有60家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均值为10.4%;第三阵营(100-200亿元)共38家,销售额均值为147.6亿元,第四阵营共13家,销售额均值为77.1亿元。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即使在变故多多的2020年,国内千亿房企的数量依旧在增加。在“2021挑战未来-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丁祖昱透露,2020年千亿房房企数量预计将由2019年的34家增至40家以上。
企稳回升的百强房企重拾完成销售目标的勇气,力争年底完美收官。据克而瑞报告,目前,超6成房企的目标完成率达到90%以上,但同时,也有近3成房企全年的目标完成率在85%-90%之间,另有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仍不及85%。
据亿翰智库统计,截至11月末,越秀地产、中国恒大、时代中国已超额完成全年内部目标,分别完成106%、105%、102%;中国金茂已100%完成目标;弘阳地产、禹洲集团、招商蛇口、龙湖集团、美的置业等房企的业绩目标完成度已经超过90%。
如果12月没有意外,上述房企或可均能如愿达成销售目标,成为2020年房企反攻中的大赢家。但也有部分房企或无缘达成销售业绩,例如首创置业、建业地产分别完成75%、71%。
与此同时,房企不改拿地热情,投资信心持续高涨。根据贝壳研究院监测推算,全国住宅土地成交款增长25%左右,成交土地规划建筑规模预计比去年增长9%,价格上涨15%左右。
而且,拿地呈现出和销售情况类似的分化格局。
房企拿地策略更加倾向于人口流入大的热点城市,追求销售去化的有力支撑。据丁祖昱透露,2020年百强房企拿地建筑面积前五城市分别是西安、武汉、重庆、杭州、成都。
融资方面,房企依旧处于严监管下,2020年三季度监管部门对房企设定“三道红线”。“三道红线”或有可能降低房企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动能,但同时也在促成房企向合规转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未来随着房企自身发展趋向理性,也必将带动整个房地产行业驱除高风险因素,回归一个产业原本该有的常态。
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还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事关行业未来发展大计。
从辩证的角度看,压舱石角色不可或缺,同时如果管控得当,灰犀牛也可以风险转化,印证了房地产行业未来潜在的价值。
2021 年还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房地产被重点提及。12 月,央视网、住建部等纷纷表示,明年各地将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解决好新市民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政策不断向市场释放信号,“十四五”期间,房地产发展的重点将是民生保障,围绕行业的相关政策或也将是以防风险、保民生为主。
大环境求稳,房地产融资严监管的态势会延续到明年,预期金融对房地产的助推红利逐渐弱化。
在这种情形下,贝壳研究院预计,2021年市场总体平稳,土地市场成交量下降,价格涨幅收窄到10%左右。新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总体成交体量与今年相当,其中二手房成交体量与今年相当,价格上涨幅度从7%收窄到5%左右。
与此同时,房价普涨时代一去不返,各城市间的房价分化将继续扩大,并成为主流趋势。2021年长三角城市房价将保持温和上涨,珠三角市场可能受调控影响而有所降温,其他非核心城市市场降温的可能性更大。
一切的演绎推算都指向2021年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仍然较为强劲。这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21年房地产再战江湖。
作者:李莹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是利好?
人民币升值导致外资大量涌入,楼市虚假繁荣。
人民币升值利好房地产与金融业,这句话虽然在市场上广为流传,但是大多数投资者对其中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明确。近期房地产类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屡遭打压,使投资者更是对此有些不明就里。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货币升值利好房地产和金融业是普遍存在的国际经验;二是货币升值后房地产和金融
业的外币价值增加,这会吸引境外资本收购房地产和金融资本,而这些产业资本的本币价值也将因国际资本的收购水涨船高。
对于认真的投资者,这两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没能解释货币升值利好房地产与金融业的因果关系链条。在没有弄清具体作用机制的前提下,国际经验的证据显然说服力不足,中国有数不清的例子都和国际经验大相径庭,中国经济独一无二的增长模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境外资本青睐房地产与金融业,也需要理由,人民币升值以后坐享汇率变动收益是个理由,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外资只要是把美元兑换成了人民币标注的资产,无论是地产和金融,或者是银行存款、债券、其他产业投资,只要美元换成了人民币资产就能够分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的收益。之所以外资在众多人民币资产中更加青睐房地产和金融业,所看重的显然并非汇率变动收益,还需要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支撑房地产和金融业相对于其他人民币资产的比较优势。
解释货币升值如何利好房地产与金融业,我们需要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链条,需要来自经济基本面的解释。为了绕开经济学术语,以下我们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例子虽然极端,但更有利于理解问题。
货币升值与房产偏好
让我们假定有这么一个家庭。家庭总收入1600元,支出只有两种,一是租房花去800元,二是商场购物800元。住房消费与商场购物消费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住房消费只能由本国提供,不能借外国的房子住;但是商场购物可以是本国商品,也可以是外国商品。在国际商品套利的作用下,无论是本国商品还是外国商品,本国商场里面的商品与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价格相同,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8∶1,800元人民币在国内购买的商品等价于100美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的商品。这时候,我们假定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一倍,从8∶1升值到了4∶1。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同样是1600元的收入,但是购买力发生了变化,可以用800元租原来的房子,另外800元现在变成了200美元,可以购买两倍于货币升值前的商场商品,家庭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因为货币升值而提高了很多。面对购买力的提升,家庭的选择往往不是增加一倍商场购物消费,而是在提高商场消费的同时,把多出的一部分钱用于换租更大更好的房子。还是1600元的收入,货币升值一倍以后,家庭会用比原来更多的钱租更好的房子,这不仅会提高市场上房租的价格,同时还会提高房地产本身的价值。房地产价格会因为货币升值水涨船高。
现实远远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得多,但复杂之处仅是增加了摩擦力,不会改变方向。比如货币升值一倍后,商场中的商品价格并不会立即下降一倍,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缓慢、持续下降(在通货膨胀大于零的条件下表现为价格上涨幅度的下降),甚至有些商品(尤其是农产品)价格由于很少参加国际贸易根本对汇率调整不做出反应,家庭实际购买力不会像上面例子中提升的那么快、那么多。但是,这只是个时间和幅度的问题,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区间看,这种机制的作用非常明显。货币升值与房地产价格提升之间的关系是高速增长经济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国际经验支持。
货币升值与金融需求
金融业收益于货币升值原因相对复杂,但是机制与上面房地产业升值受益于货币升值有类似之处。继续利用上面的例子,不同之处在于家庭支出除了租房和普通商品之外,还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一系列服务性支出。货币升值的作用在于提高了家庭收入实际购买能力的同时,会带来家庭支出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增加对房地产、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一系列只能由本国提供的、难以参加国际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支出。这些支出的增加会导致这些商品和服务投资需求增加,并进一步导致能源和上游原材料产业投资需求增加。正如我们目前看到的对房地产、教育、医疗、交通、娱乐设施需求的增加,以及由这些消费升级带动的以钢材、电力为代表的原材料和能源等众多投资需求的增长。这些投资需求的增长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来说,意味着更高的信贷需求和利润增加,金融业资产价值也因此提升。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货币升值的本质特征是国内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相对价格的调整,与相对价格调整相伴,一方面会看到仅服务于本地的服务业发展,并由此推动相关上下游产业信贷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还会看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出口和进口替代部门面临严峻的外部生存压力,以及这些产业内部激烈的兼并重组和产业升级换代。后面一种情况对于银行信贷需求而言,既有一些贷款需求下降甚至是坏账的危险,同时还有来自于兼并重组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新增贷款需求。综合来看,如果出口和进口替代部门在体制上足够灵活,能够通过管理改善和技术进步摆脱货币升值的负面冲击,并由此实现了产业升级,这些产业对银行部门也是利大于弊。
根本因素还是经济增长
以上我们从房地产需求和信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升值对地产和银行业的影响机制。但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故事并不完整。货币升值、不同产业间产品相对价格调整,以及对房地产和金融产业的影响,都只是经济增长故事的不同表现,是结果而不是最终原因。最原始的动力还是生产率提高,尤其是以出口和进口替代部门为代表的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如果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不能得到保障,货币升值和后面的一系列故事都不能成立。无论是境外资本还是国内资本,将货币升值看做是对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利好,本质是看重经济增长对这些产业发展的利好,这些基本面范畴的利好只有在较长的时期内才能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