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贷款利率_住房贷款利率计算
内容导航
已知还款额,怎么算出贷款利率?怎么算贷款一年利息是多少?
贷款月利率怎么算利息?
贷款年利率怎么算利息

已知还款额,怎么算出贷款利率?
实际上在已知每月还款额2378的情况下,你给出的本金加利息总还款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个实际就是2378*5*12的结果。实际上这是银行计算用的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其计算方法就是每月还款额=[贷款本金*贷款年利率/12*(1 贷款年利率/12)^(贷款期限*12)]/[(1 贷款年利率/12)^(贷款期限*12)-1]
实际上这个计算方式也可以通过Excel的PMT函数来计算得出还款额,列式对应的使用方法如下:=-PMT(贷款年利率/每年还款期数,年限*每年还款期数,贷款额)。
根据上述的所提供的数据可知在Excel使用PMT函数的结果为2378,而每年还款期数为12,年限为5年,贷款额为,从而逐步测算可得出的贷款年利率结果约为7.04%(即按基准利率上浮10%,现在五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是6.4%)。
怎么算贷款一年利息是多少?
贷款年利率计算公式:1、计息期为整年(月)的,计息公式为: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2、计息期有整年(月)又有零头天数的,计息公式为: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 本金×零头天数×日利率3、同时,银行可选择将计息期全部化为实际天数计算利息,即每年为365天(闰年366天),每月为当月公历实际天数,计息公式为:利息=本金×实际天数×日利率。
拓展资料:
贷款年利率为10%是否高:
1、不同的机构之间的贷款利率会大不相同,相较而言,银行的年利率会比私企的贷款利率低得多。假如是在银行贷款,那么年利率为10%就是比较高的,一般银行不会有这么高的年利率,即使贷款年限长达5到10年,也不会出现这么高的贷款利率。因此,如果是选择在银行贷款,并且贷款年利率达到10%的比例,就需要客户慎重考虑。
2、能够发放贷款的不只有银行,还有一些专门办理贷款的公司。对于一些专门办贷款的公司来说,贷款年利率在10%左右就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
3、客户只有在现有资金上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才会去选择贷款,因此在选择贷款的时候就需要对不同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贷款年利率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
总而言之,现有的正常条件之下,贷款年利率为10%的银行是基本不存在的,而对一些专门从事贷款的机构来说,这个利率确实比较容易常见的现象。所以客户在选择贷款时,需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考量,然后再做决定。
利息方式不同,年利率公式自然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计息期为整年(月)的,计息公式为: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计息期有整年(月)又有零头天数的,计息公式为: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 本金×零头天数×日利率,计息期全部化为实际天数计算利息,即每年为365天(闰年366天),每月为当月公历实际天数,计息公式为:利息=本金×实际天数×日利率。
贷款月利率怎么算利息?
贷款月利率=利息÷本金÷时间×100%月利率指以月为计息周期计算的利息。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
银行公布出来的月利息,基本上都是以一年化以后来表示的,举例来说,三个月的年化存款利率为2.6% (银行挂牌),其实真正算到三个月的当期实际收益率也只有0.65%,
年利率一般用%(百分之),月利率一般用‰(千分之)表示;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通常称日息为几厘几毫。
拓展资料:
1、短期贷款利息的计算
短期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按贷款合同签定日的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计息。贷款合同期内,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
短期贷款按季结息的,每季度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按月结息的,每月的20日为结息日。具体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对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贷款合同利率按季或按月计收复利,贷款逾期后改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最后一笔贷款清偿时,利随本清。
2、中长期贷款利息的计算
中长期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利率实行一年一定。贷款(包括贷款合同生效日起一年内应分笔拨付的所有资金)根据贷款合同确定的期限,按贷款合同生效日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计息,每满一年后(分笔拨付的以第一笔贷款的发放日为准),再按当时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确定下一年度利率。
中长期贷款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二十日为结息日。对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合同利率按季计收复利,贷款逾期后改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
3、贴现按贴现日确定的贴现利率一次性收取利息
4、贷款展期,期限累计计算,累计期限达到新的利率期限档次时,自展期之日起,按展期日挂牌的同档次利率计息;达不到新的期限档次时,按展期日的原档次利率计息。
5、逾期贷款或挤占挪用贷款,从逾期或挤占挪用之日起,按罚息利率计收罚息,直到清偿本息为止,遇罚息利率调整分段计息。对贷款逾期或挪用期间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罚息利率按季(短期贷款也可按月)计收复利。如同一笔贷款既逾期又挤占挪用,应择其重,不能并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