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哈啰Robotaxi光速亮相 2027年投放超5万辆
成立不到半年,哈啰的Robotaxi就造出来了。
9月11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哈啰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Hello Robot1)正式亮相。
今年4月哈啰才宣布进军 Robotaxi,这样的效率在重研发的Robotaxi赛道中,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快。
不过能这么快,背后少不了“高人”们相助,比如东风汽车和地平线等这样的企业。
简单来说,东风汽车为其Robotaxi提供量产原车,这次哈啰的首款Robotaxi车型就是基于东风启辰的车辆改造而来。地平线则是与哈啰合作,提供Robotaxi的核心软硬件系统,而地平线也借这次机会,完成从L2到L4的跃迁。
01 站在巨人肩膀上
面向Robotaxi,哈啰表现出了极强的野心。
根据其公布的商业化路线图,目标是在两年内实现 Robotaxi业务规模化,目前哈啰已在湖南株洲启动商业化试点运营,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的SOP量产,覆盖超10个城市、国际首城规模落地、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部署超5万辆正向定义面向全球的Robotaxi车型。
而且上来就签约了地平线、东风启辰、阿里云、禾赛科技等众多合作伙伴达成战略合作,覆盖整车制造、云计算、芯片算力、传感器与解决方案等多个关键环节,这些都是各个赛道领域的头牌选手。
大家或许会好奇,凭什么哈啰能这么快,要知道目前被大众熟知的Robotaxi企业,比如小马智行、萝卜快跑、文远知行等,无一不是在这个赛道浸染多年,车型也基本都迭代了5代,就连特斯拉正式启动Robotaxi也花了10年之久。
不过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哈啰的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自己入局不算早,但是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哈啰Robotaxi联合创始人于乾坤表示。
通过牵手各个细分领域最顶级的合作商一起进场,可以保证产品快速落地,这样稳定性更高,而且有量产经验的企业不太会出错。这也是哈啰选择在大会的现场,一口气就签约众多合作伙伴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哈啰造了台什么样的Robotaxi。
车辆本身,是和东风的启辰品牌合作的前装量产Robotaxi HR1,基于东风启辰VX6冗余底盘平台打造。
外观基本上和现在的东风启辰VX6相差不大,不过和以往Robotaxi车顶上硕大“感知设备”相比,HR1上的显得相当小巧和精致,就算和现在配备了激光雷达的辅助驾驶车辆相比,也大不了多少。
与东风品牌的合作也意味着,哈啰Robotaxi落地的第一站,大概率是武汉,和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正面博弈。
在硬件配置上,分为主副两套计算单元,合并算力超过2200TOPS,定位系统也配备了双重组合惯导,确保高精度稳定定位。
底盘系统同样集成两套主副执行器,在主系统失效的时候,副系统兜底,可在极端工况下实现安全停车,电源方面,车辆配备了12V主电源和备份电源,互为备份。
为了保证通讯的稳定,还定制开发了双卡双通的5G TBOX,通过双运营商的网络实现稳定的车端通讯。
在感知层面,HR1 配备了8个激光雷达,包括4个中长距雷达、4个盲区雷达,另外海还有6个毫米波雷达及12个超声波雷达,此外还有14个高精度相机。
在这一套硬件方案加持下,哈啰的首款Robotaxi可以实现最近10厘米,最远260米的远距离的感知范围,并且覆盖远、中、近及360度多重多模态的全覆盖。
除了这些常规传感器外,这辆车还集成了弹性波传感器阵列与舱内OMS相机,可实时监测车体结构状态与乘客行为。
通过激光雷达以及其他传感器系统,系统能够对小擦小碰进行实时感知,大大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当然最关键是的还是其整车的L4算法架构,得益于后发优势,直接采用基于了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的端到端一体式技术架构。
能够支持多传感器输入和动态策略调整,适配指令式驾驶需求,从而实现了对复杂交通场景的高精度理解与动态响应。
并且,哈啰计划至2026年构建包含不少于1000万clips的高质量数据集,同时,依托与阿里云的深度合作,哈啰将建成万卡级别的算力集群,用于训练和迭代自动驾驶模型。
并通过与阿里云 Qwen团队深度合作研发的“道驭”百亿参数大模型,构建了包含数据挖掘、World Model仿真与VLA云司机基座在内的三大云端能力。
02 Robotaxi新解法
半年的时间,哈啰就从“门外汉”站到了和主流L4企业并肩的位置,核心的算法架构是关键,就不得不提到其背后的一家企业——地平线。
双方是基于技术基座公司 运营商的模式合作。
虽然哈啰自动驾驶联合创始人于乾坤博士曾表示,其Robotaxi“端到端L4技术体系”是自主研发的,但根据哈啰与地平线签署的合作细节,原话如下:
“根据协议,此次合作双方将就L4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及技术展开合作,包括L4级自动驾驶软件算法、车规级域控制器及配套硬件,完成端到端的系统集成与量产验证,该方案将作为哈啰Robotaxi车队的核心软硬件系统。”
鉴于哈啰此前大概率没有相关的技术积累,地平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也意味着,地平线已经从自身长期耕耘的L2技术体系出发,正式走向L4赛道。
而且根据地平线的表述,技术基座公司 运营商的模式是指开放赋能,降低运营商自研底层技术的门槛与成本,加速自动驾驶算法迭代和落地部署。
这种情况下,哈啰作为运营商就能专注于场景数据积累、运营优化和商业化,再加上哈啰还拥有庞大用户基础、成熟的运营经验和丰富的服务生态,技术供应与场景应用能高效协同,既能降本增效,效率还会相当快,显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地平线在L2级辅助驾驶领域,已经实现千万级芯片出货和数百款车型的量产落地,具备从算法、芯片到系统的完整工程化经验。
其征程6P芯片能够提供560TOPS算力,通过模块化扩展达到千TOPS级,配合一段式端到端算法HSD,可以把大模型与多传感器融合纳入同一架构。
当地平线这样的技术基座公司与哈啰这样的运营商选择“合体”,也就意味着在Robotaxi量产上解决的不是“能不能实现”,而是转向“能不能跑得便宜、跑得久”。
在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博士看来,地平线所采取的渐进式路线是实现 L4 的更优路径,扎实的 L2 基础能力是实现 L4 必经之路。从 L2 出发通过海量数据迭代拓展 ODD 边界,叠加系统冗余逐步实现 L4 能力,可显著降低单车投入、提升 R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