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北京又有何优势成为元明清三朝京师?
成吉思汗1206年一统草原之后,最初没有固定的首都,以四位皇后的宫帐做大斡耳朵。1235年,窝阔台大汗在草原上建立了和林城(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西北角),作为整个蒙古帝国的首都。忽必烈击败同母弟阿里不哥后,以金中都(今北京)故地作为新的首都,在1267年-1368年近百年间作为元朝的京师。
北京在夏朝大禹分九州时属于冀州北部,商末周初召公被分到郾城,三监之乱后为了截断关外夷人和九州内夷人路上联系,召公改封到冀州北部建立了燕国。燕国后来灭掉同为姬姓的蓟国、迁都于蓟城(今北京)也,这就是北京最初作为区域地缘中心的历史。这时由于鲜虞部落联盟和后来中山国的存在,燕国非常小,国境南至易水、西至太行,北至燕山,东至渤海,随着燕国的扩张,辽东、辽西、朝鲜北部都成了燕国的国土,北京的辐射范围开始暴增!
对于北京为主的燕山南麓来说,可以向外划分为几个圈层。第一个圈层就是燕国最初的核心区,第二个圈层就是大陆泽以北区域(北京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地缘分割线非常明显),第三个圈层就是黄河以北的整个冀州东部,第四个圈层就是整个华北平原。第二个圈层在汉代大陆泽干涸之后就失去了地缘分割作用,第四个圈层基本影响不大,因为黄河和以前的济河本身的地缘阻隔能力就太强了,所以对北京来说,和他有地缘竞争关系的就只是第三圈层,黄河-太行-燕山-渤海围合区域内的城市!
这一区域中,殷都、朝歌、邺城、邯郸、邢城这些故都是北京的主要地缘竞争对手,北京的崛起也是取代了这几位在河北的地位的。在冀州东部从黄河向北到燕山有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北京等多个城市,基本上对应着太行八陉。除了新乡之外,中间的其他城市地缘重要性根本无法和北京竞争,这条南北城市带以东的衡水、沧州等城市就更不用说了,新乡则因为在汉族中心地区,不具备沟通胡汉双方的作用,在冀州东部板块中处于北京之下。
汉唐时北京这里成了独立的省级行政区幽州,作为中央王朝抵挡胡人的第一线,地位和燕国时期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到了宋辽并立时期,这里成了辽国五京之一的南京析津府,地位仅次于中京大定府,由于辽宋互帝加上宋的四京,北京的地位还是大大的提高了。金国灭辽后完颜亮迁都辽国南京,并改为中都大兴府,由于南宋向金称臣的缘故,这一时期大兴府开始成为天下权力最大的城市。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都城,让北京第一次作为了全国性政权的都城,此后明清两朝延续,及至民国、共和国继续为都,北京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800余年。
北京的发迹最初只是军事作用,从当辽国南京城才开始发迹,具备了争夺全国统治权的竞争资格。辽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统治汉人区,后面金国立中都与此,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兼顾金国控制下的东北和华北两个地理单元,大元延续了辽金两朝的思想。除了以上原因外,辽金元三朝的共同的胡人身份背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燕京能够上位京师的重要原因。
唐朝灭亡后,胡汉冲突愈演愈烈,宋辽相争难以决成败,辽南京城作为辽国境内最大的汉人城市,地位非同一般。金国的经济中心在关内的华北平原,出于女真族的原因不太愿意过于深入汉地,作为离胡地最近的汉族大城市就是金人最好的选择了。因为辽东辽西和营州在晋朝后开始胡化,先后被高句丽、鲜卑慕容部等占据,到了北朝六镇起义后河北胡化就很严重了,对于金国来说这反而是一种建都的优势。
相比于幅员万里的辽金两国,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对汉族文明的学习程度有限,在征服南宋后,并不愿意建都于长江黄河之间,背靠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燕京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这里有辽金两代打下的物流基础和观念认同,而且还是和夏代定都斟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一个人少的后起族群统治一个人口的文明先发族群,属于传统羌人的洛阳盆地和属于传统汉族区域的燕山南麓,扮演的都是新兴族群随时准备跑路的暂居之所!
后世满族出身的清朝定都北京和元朝思路是一样的,汉族出身的明朝定都北京的思路是反着的,明成祖朱棣这是建立了一种军事基地性质的首都,类似于商汤初年建立的西亳城。清末日本俄国崛起后,新生的日俄取代了满蒙对汉地的威胁,成为新生的中华民国的主要地缘竞争对手,这再一次巩固了北京的全国中心地位,加之后面共和国政府和苏联的关系,最终让南京彻底失去了京师的位置!对于今天而言,日俄两国的存在就是北京作为京师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