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 1949年,一位红军营长,失踪22年当过奴隶,忘了汉语只会说蒙古语

1949年,一位红军营长,失踪22年当过奴隶,忘了汉语只会说蒙古语

1949年,一个安徽男子主动找到解放军,说自己是红军营长,然而,他已经忘记了怎么说汉语,只会说蒙古语,接待他的战士根本听不懂!

这个男子叫廖永和,安徽金寨人。

当时,廖永和在青海德哈令生活多年,早已娶妻生子。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辗转反侧,思考着那个让他难以忘怀的过去。

一天,他鼓起勇气向家人透露了自己曾是红军营长的经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惊讶地看着他,他们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温和的男人竟然有过那样一段英勇的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廖永和连汉语都不会说,怎么曾经还是营长呢,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廖永和,一个出身贫苦的年轻人,从小就饱受欺凌。当红军来到他的家乡金寨县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红军。

入伍后,他跟随部队经历了无数的南征北战,甚至走过了那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战场上,廖永和身为穷苦出身的他,不畏牺牲,敢于冲在最前线。他的勇猛和决心为他赢得了许多战功。

几年过去,廖永和已经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红30军89师269团2营的副营长。然而,命运在1937年3月,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当时,廖永和所在的西路军在马家军的围追堵截下,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在激烈的战斗中,西路军损失惨重,许多战士都英勇牺牲了。

廖永和在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击中腿部,鲜血染红了他的裤腿。他咬紧牙关,努力保持清醒,迅速找了一根木棍作为拐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寻找大部队。

突然,他听到了一个战友的呼喊声。他转身看到11名同样掉队的战友正朝着他们走来。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和焦虑,但当他们看到廖永和时,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副营长,我们该往哪里走?”一个战友问道。

廖永和看了看他们,坚定地说:“我们不能放弃,必须继续寻找大部队。结伴同行,一起寻找红军的踪迹。”

他们一行人继续前行。几天后,他们来到了青海的天峻县,向当地的村民询问红军的下落。然而,村民告诉他们红军并没有来到这里。

面对这个意料之外的消息,廖永和沉默了片刻。他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他重新振作起来,鼓励着其他战士:“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必须继续寻找红军大部队的踪迹!”

他们继续往北走,翻山越岭,历经艰辛。

终于找到了一处歇脚的地方,廖永和与他的队伍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突然接到了土匪来袭的消息。

“快,大家快准备!”廖永和喊道,他知道这次遭遇战是避免不了的。

队员们迅速拿起武器,准备迎战。廖永和紧张地扫视四周,发现有几名队员因为连续的奔波已经体力不支。

“你们几个快找地方躲避,我来引开土匪的注意力!”廖永和命令道。

队员们纷纷找地方躲避,廖永和则冲向了土匪的方向。

“快,跟我来!”廖永和喊道,试图让队员们跟上他。

然而,一名土匪发现了他的意图,瞄准了他并开枪射击。廖永和感到胸口一震,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我不能倒下!”他对自己说,然后继续前进。

又一名土匪冲了上来,廖永和迅速反击,打退了土匪的进攻。但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

“我不能被打倒!”他再次告诉自己,但这次他的腿已经开始颤抖。

又一名土匪冲了上来,廖永和用尽最后的力气反击。这次,他成功地打退了土匪的进攻。但随后,他的身体彻底瘫软下来。

“我们不怕你们这群土匪!”他大声喊道,但昏迷已经笼罩了他。

在昏迷中,廖永和听到了一阵嘈杂的声音。他努力睁开眼睛,发现身边只剩下一个小战友。

这个小战友在廖永和昏迷期间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使得廖永和感激不尽。然而,好运并没有因此而降临。

此时,一名当地的牧民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带回了家。但廖永和知道这并不是救命的稻草。相反地,他们被当作奴隶对待,又跳到了一个大火炕。

自此以后,廖永和就被奴隶主每天的辱骂和鞭打所困扰。他的双腿疼痛难忍,却还要被迫骑马赶羊,忍受着皮鞭的抽打。

“你这个懒鬼,怎么不去干活?”奴隶主每次看到他都会大声斥责,仿佛把他当成了发泄的工具。

廖永和心中愤怒难平,但为了生存,他只能默默忍受。每天他都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要坚持下去。”

一天,廖永和因为疲惫不堪而疏忽了羊群的管理,导致几只羊跑散了。奴隶主得知后,暴跳如雷,狠狠地鞭打了他一顿。

“你这个废物,连几只羊都看不好!”奴隶主边打边骂,让廖永和感到心痛不已。

廖永和流着泪,默默地忍受着皮鞭的抽打。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奴隶主眼中只有这些,但他没有放弃希望,一直默默地忍受着苦难。

“我要坚强,我要坚持下去。”廖永和不断地告诉自己这句话,希望能够支撑他度过这段黑暗的日子。

终于有一天,廖永和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住了。在一次放牧中,他突然昏倒在地。奴隶主看到这一幕后,只是冷漠地看了一眼,然后转身离去。

廖永和在病榻上躺了几天几夜,幸亏有小战友的悉心照顾,他才得以渐渐康复。这段时间里,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战士给他的温暖和力量。

最终,廖永和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红色精神的激励,挺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他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的那一天。

1942年,廖永和终于摆脱了奴隶主的控制,他决定改姓黄,在巴音河西岸挖了个土洞居住。这里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并没有放弃,给人帮工、修靴子以维持生计。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叫做格民的蒙古族姑娘,她是乌图美仁特其尔部落的人。两人相识后,很快陷入了爱河。

格民姑娘善良、温柔、体贴,让廖永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多的喜悦和希望。

时光荏苒,廖永和虽然与家人相依为命,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曾是一名红军战士。

1949年9月,西宁解放的消息传来,廖永和欣喜若狂。他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属于他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去找廖汉生。但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廖汉生无法确认他的身份。

当廖汉生告诉他,因为情况特殊,部队不能收留他时,廖永和几乎要崩溃。他无法理解这个结果,他等待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难道就要这样放弃吗?

“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加入部队?”廖永和失声痛哭。

廖汉生看着他,心中也十分为难。他知道廖永和的遭遇,他也想帮助他。但是,部队有部队的规定,他们不能随意收留身份不明的人。

听到这个结果,廖永和几乎要放弃。

好在,廖汉生并没有放任不管。他见廖永和显得焦急,似乎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他,便急忙让他进入房间。

廖汉生震惊地看着他,良久没有说话。然后,他轻轻拍了拍廖永和的肩膀,转身对警卫员说:“去找翻译。”

当翻译赶到时,廖永和用蒙古语将他的经历一一道来。翻译转述给廖汉生后,廖汉生听得热泪盈眶。

“这个同志吃了太多的苦。”廖汉生感慨地说,“他竟然连汉语都不会说了。”

“首长,我们应该怎么安置他?”警卫员问。

“给他安排个工作吧。”廖汉生思索片刻后说,“让他在县委担任副书记,给他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不久后,廖永和开始了新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已经可以重新说汉语了。他的生活渐渐回归正轨,他也逐渐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

1973年,廖永和回到安徽老家,安享晚年。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

而那个当年与廖永和失联的小战士,后来也找到了组织,并担任了甘肃省肃北县的副县长职务。他们两人终于在组织的怀抱中找到了归宿。

廖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持信念、不放弃努力最终一定会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