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有痰是热咳还是寒咳 咳嗽有痰吃什么好得快注意什么如何预防感冒咳嗽
一、咳嗽有痰是热咳还是寒咳如何分辨
1、从时间上来分辨:首先寒咳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而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如果咳嗽超过一周的话,就是寒咳,而热咳一般周期短,三四天就好了。从流涕方面来分辨:如果是寒咳的话,流的是清鼻涕,且伴有舌苔发白现象,而热咳则流的是黄鼻涕,同样也有舌苔发白现象。
2、看痰分辨:不管是寒咳还是热咳,都会出现有痰现象,不过痰液颜色质地却是有区别的,可从这些不同之处来分辨。其中痰色白稀薄或是透明的,或是痰液有泡沫的,为寒咳;如果发现痰黄质稠,或是白痰质稠粘,不易咯出的,则为热咳。
3、看整体症状分辨:寒咳患者一般咳嗽较急,其痰液白而清稀,伴有清涕鼻塞现象,同时还会出现打喷嚏症状,患者可感到头痛,怕冷,没有口渴之感,不过会有手脚凉的现象。而热咳则表现为咳嗽痰多,且痰质表现为黄稠,有发热出汗的症状,患者会感到咽干疼痛,口渴感明显,同时会伴有大便干,小便黄,咽喉充血的现象。
4、上面就是关于热咳寒咳的区别,可见咳嗽有痰有可能是寒咳也有可能是热咳,主要看痰液,同时结合其它特征来分辨,是很易得到诊断的,因此建议咳嗽时要注意分清寒咳热咳,这样才能对症用药,不同的咳嗽所用药物是不一样的,其中寒咳者要用温性的止咳药,而热咳者则要用凉性的止咳药,在治疗时一定要注意。
二、感冒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1、烤橘子,将橘子直接放到火上烤,烤到橘皮发黑,橘子开始发热气即可,等橘子凉了,剥去橘皮,吃热的橘子,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吃了烤橘子后痰液的量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非常明显。蒸大蒜水,大蒜最好的效果是生吃,但是很多南方的朋友吃不了大蒜,所以介意不能生吃的将蒜捣碎放点水和冰糖到锅里蒸,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感冒咳嗽有痰效果不错
2、生姜红糖水.生姜治疗感冒咳嗽有痰不言而喻,在看一些古代电视的时候,有人感冒了都是用的生姜红糖水,感冒咳嗽有痰,生姜红糖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冰糖雪梨.这里的冰糖雪梨可不是饮料冰糖雪梨,是将梨和水加在一起自己蒸的,如果喜欢甜,可以少加一点水,冰糖雪梨治疗感冒咳嗽有痰也不错。
3、萝卜.能生吃的朋友最好生吃,不能生吃的把萝卜打成丝。加水蒸煮,和萝卜水,也可以治疗感冒咳嗽有痰
4、荸荠百合羹。用料:荸荠(马蹄)30克、百合1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制法服法:将荸荠洗净去皮捣烂,雪梨洗净连皮切碎去核,百合洗净后,三者混合加水煎煮,后加适量冰糖煮至熟烂汤稠,温热食用。功效主治:荸荠味甘,性微寒,能清热生津,凉血解毒,化痰消积等作用,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C和荸荠素等成分,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及绿脓有抑制作用;梨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百合润肺止咳。三者合用则起滋阴润燥,化痰止咳的作用。
三、感冒咳嗽有痰注意什么
1、引起咳嗽原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当然包括肺;有的人咳嗽可以持续几个月,小儿有百日咳之说就是例证。白色粘痰往往是支原体、病毒引起、黄色浓痰是球菌感染、灰色痰是杆菌、绿色痰是绿脓杆菌引起,混合色就是混合感染。现在空气污染也是咳嗽的原因之一,急性感染控制后仍有咳嗽中药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喝水能稀释痰液,湿润咽喉,有时候痰很浓厚,不易排出,就需要多喝水以利于把痰液咳出来。
2、禁用止咳药,如果是剧烈的干咳,也就是没有痰液的咳嗽,可以服用镇静止咳药物。但是如果有痰,则一定不能使用止咳药,否则的话,带有病毒细菌的痰液就无法咳出,症状也无法消除。假如痰液粘稠,应该服用盐酸氨溴索这样的化痰药。
3、饮食忌口,辛辣油炸的食物不能吃,鱼虾等海鲜类也不能吃,会增加咳嗽咳痰的症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口味要清淡。
4、选用抗生素,感冒咳嗽多为病毒感染,但如果咳出黄痰,基本是合并有细菌感染,因此这个时候可以选用一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拍拍肺部,有时候痰液难以咳出,可以坐直了让家人帮忙拍打背部肺所在位置。手要像舀着水那样的姿势,从下往上拍。力道要稍微大一些,不然没什么效果。
四、日常如何预防感冒咳嗽
1、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生活要调理。对孩子要加强生活调理,饮食适宜,保证睡眠,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
2、少去公共场所。尽量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少与咳嗽患者接触。食用梨和萝卜。平时适当食用梨和萝卜,对咳嗽有一定的预防之效。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3、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家人有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感冒流行期间可服中药预防。配方是:贯众12克,防风12克,荆芥10克,每日一帖,连服2—3天。对经常易感冒的小儿,可每天以黄芪15克,红枣7只,煎汁代茶医|学教育网整理,长期服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4、防咳先防感。防止咳嗽预防感冒非常关键,所以孩子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御“邪”能力,避免外感,以防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