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怀不乱典故出处 走进历史看看其人其事
说起柳下惠,人们立即会想到“坐怀不乱”这个词儿,而且立即会问“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儿呢?
一. 柳下惠其人和“坐怀不乱”的故事
史书告诉我们:柳下惠,并不是他的本名。古人的姓名很复杂。他是姬姓,展氏,名获,字禽。正规的名字应该叫作展获或者展禽。但是,因为他居住在柳下这个封地上,死后又被封了个”惠“的名号(谥惠),所以才被叫作“柳下惠”。这就相当于我们如今一些人的“艺名”或者“笔名”之类。
坐怀不乱雕塑
单单看这句话字面的表达,柳下惠与后门(指低贱)的一个人穿同样的衣服,而没有任何令人怀疑之处,意思就是说: 柳下惠穿着与低贱的人一样的衣服,但没有人怀疑他的贤德。
在这个最原始的记录中,并没有出现”妙龄女子“和”坐在怀中“等字样。
但是这寥寥数语,经过汉代、元代等各个朝代后世接力相传,最后演变成了一个柳下惠把一位妙龄女子揽坐于坏,而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及动作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怕她被冻死,就叫她坐在自己的怀里,且解开外衣把她裹紧,两人同坐一夜,并没发生任何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不过,这个故事所体现的,是一种对高尚君子”柳下惠“的一种大力褒扬,对于后世的人们起到了一种警示性的道德标杆作用。无论真假,都应该算是一个好故事。
柳下惠的“和圣”雕塑
二. 真实的柳下惠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柳下惠,或者说展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论语》记载,柳下惠曾在鲁国当了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的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从不曲意逢迎,因此得罪了权贵,接连三次受到罢免,所以一生很不得志。
孔子曾经大力推崇柳下惠,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还曾气愤地为他打抱不平。孟子则称赞他是“圣之和者”,后世尊之为“和圣”。《孟子》一书还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
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但因为他的道德学问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请他,但都被他拒绝。有人问其原因,他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这种坚持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所以,柳下惠确实是一个正人君子,无论对于女色,还是对于权贵都是同样。
孜孜不倦柳下惠
总之,柳下惠,也就是展禽,是一位春秋时期鲁国的小官,但又是一位情操高尚,道德水准极高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