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名字得名的原因)
大家好,和氏璧的故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和氏璧名字得名的原因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和和氏璧名字得名的原因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 和氏璧出自春秋时期哪个国家
- 芈月传和氏璧事件
- 和氏璧和蔺相如的故事
- 楚王与和氏璧的故事
- 和氏璧讲的是哪三个故事
一、和氏璧出自春秋时期哪个国家
1、和氏璧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2、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的。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相关的故事有卞和献宝以及完璧归赵。和氏璧发现地荆山是一座巨大的石头山,顶部花岗岩遍布。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和氏璧被秦国得到,秦始皇将和氏璧制作了御玺,并命令李斯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希望传之子孙,千秋万代。
二、芈月传和氏璧事件
1、神秘的和氏璧终于出场了,一出场便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公孙衍与令尹昭阳利用和氏璧离间秦王张仪,将后宫搅得鸡犬不宁,芈月也差点命丧此玉。在中国历史上这块和氏璧流传久远,甚至搅动风云,甚至堪比九鼎,“得和氏璧者得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件玉璧也被战国各诸侯国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
2、各个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据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许多条无辜的人命甚至搭在了这块玉璧上,然而这件珍贵的玉器最后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史上一大疑案。
三、和氏璧和蔺相如的故事
1、当时秦国已经发展到了很大规模了,赵国是很害怕秦国的,但是在赵惠文王时期,秦昭王写信给了赵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2、蔺相如就奉了赵王的命令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但是到了秦国之后,蔺相如发现秦昭王完全就是想把和氏璧据为己有,而且不想把城池给赵国,蔺相如就前后用计,据理力争,机智周旋,最后终于是把带到秦国的和氏璧带回到了赵国了,所以这件事情被誉为是完璧归赵了
四、楚王与和氏璧的故事
1、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与和氏璧的故事
2、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荆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随后楚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却果真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卞和因此由于献玉而闻名古今。
3、《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怀远县荆山,传为卞和得玉处)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宫里的玉匠鉴别。玉匠粗略看了看便武断地说:“这哪是玉?分明是块癞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故意欺君骗主,下令砍去卞和左脚。到楚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拄着拐杖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泪水哭尽,两眼流出了血水。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卞和悲伤地说:“臣非悲刖,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鲜玉之功受封为陵阳侯。
4、卞和献璞惨遭刖刑之后,楚文王为褒其忠心,曾以陵阳侯加封。但卞和心灰意冷,情愿归老荆山。并以血泪唱出《悲歌》:“进宝得刑足离分兮,去封立信守休芸兮,断者不续岂不冤兮……”
5、《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五、和氏璧讲的是哪三个故事
我记得应该是卞和献玉,怀璧其罪,完璧归赵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和和氏璧名字得名的原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