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安全“坐标”重定
在汽车行业的转型过程中,电动化、智能化不仅改变着一众新老玩家的造车思维,更以科技感与未来感为突破口,用智驾、隐藏式门把手等重塑产品定义,改写汽车产业竞争规则。然而,这些“新玩法”在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同时,也暴露出安全短板,从缺电、碰撞可能打不开门把手到智驾的夸大宣传,一些汽车的“创新”正逼近安全底线。5月8日—6月7日期间,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试验方法、标志等提出要求。科技创新趋势仍是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无论出手规范隐藏式门把手还是智驾,相关部门的目的是避免无序发展,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上。
安全不能“隐形”
当新造车天马行空的设计与安全相悖时,相关部门开始出手规范。
在《要求》中,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同时,该《要求》适用于M1类(家用轿车、MPV等、N1类汽车(轻型货车和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其他车辆的车门把手则参照执行。
据了解,国内外暂无与《要求》类似的相关标准。目前,国内与汽车门把手相关的标准为QC/T 988—2014《汽车车外门拉手》标准和QCT1211—2024《乘用车车门内开拉手总成》标准,其中对车辆门把手的耐久、强度、耐高低温、耐振动、耐腐蚀等提出技术要求。但《要求》中提到,随着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应用,暂无标准对其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进行技术要求。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强度不足、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风险。《要求》中表示,车辆门把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带来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例如在车辆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的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则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科技催生卖点
“车门不好开”“车门引发风险”,但车企仍热衷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背后,源于科技感设计制造的卖点。
此前,有报道称,在Model S车型设计初期,特斯拉方面便决定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但设计师出于对原型车成本控制的考量,最初选择配备传统的门把手。不过,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坚持下,最终量产版车型仍然保留了电控弹出式门把手。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隐藏式车门把手逐渐进入主流视线,几乎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
据统计,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旗下车型均配备隐藏式门把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4月,共有11家车企的40多款车型搭载隐藏式门把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表示,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具有科技感和美观性,能够通过感应装置自动弹出和收回,隐藏式门把手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身份象征,让车辆外观更加简洁并符合未来科技的审美趋势,其次具有优化风阻和优化续航里程的功能。
“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很方便,车主带着钥匙靠近车辆或使用手机App操控便可以开车门,增强了互动感。”一位蔚来汽车车主表示,这种开门效果看上去也更有设计感和科技感。此外,隐藏式门把手也被认为更有利于车辆降低风阻系数。来自研究机构的测试结果显示,隐藏式门把手相比传统外拉式门把手,能够减少0.12%的空气阻力。
不过,新颖的隐藏式门把手也伴生出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此前,有网友称,在寒冷地区,特斯拉车型的车门把手因低温冻结未能正常开启,导致车主无法进入车内。第三方评估统计显示,在整车冰冻测试下,自主品牌车型的隐藏电动门把手弹出成功率仅为23%,海外品牌车型的隐藏电动门把手弹出成功率虽然高于自主品牌,但也仅为40%。
同时,《要求》中也提出,从救援逃生角度,需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在严重的交通事故中,车辆车体变形、控制系统受损、内部线路损坏、电池断电等,均可能导致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正常使用,从而阻碍救援和逃生。”章弘表示,目前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章弘建议,隐藏式门把手必须配置机械或断电保护装置,车企需在车门结构内预留相应通道,避免碰撞后车辆主体变形阻碍门把手的操作,应急装置必须采用荧光反光材料标注,电动拉手需要配备压力传感器等,极端场景必须设计安全解决办法,如断电保护等。
强化底线思维
除隐藏式门把手外,近年来越发激进的汽车智驾方案与宣传,同样引发诸多问题。
依据相关标准,驾驶自动化被分为6个等级。2021年8月,由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明确指出,0—2级为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主体始终为人;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尽管智驾等级已被明确划分,但近年来车企频繁提及“智驾”“高阶智驾”“L3级智驾能力”等关键词。然而,营销宣传上的模糊地带也让消费者产生认知误区,驾驶中“脱手脱眼”的违规行为频繁出现。
本次征集《要求》意见前,工信部已紧急叫停无序的智驾宣传。此前,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围绕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同时,工信部出手“刹停”无序的智驾宣传,自动、自主、高阶智驾、脱手、脱眼、接管等智驾词汇均被列为违规宣传词汇。
相关部门为新造车划定安全红线,并不意味限制智驾的发展。2025上海车展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宣布,华为乾崑ADS 4的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发布,为高速L3正式商用做好准备。同时,本届上海车展期间,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L4级高度自动驾驶Robotaxi完成车展首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驾驶自动化的发展路径并无问题,问题在于此前“掺水”,车企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此外,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明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等。颜景辉认为,通过增加科技属性提升汽车的产品力,本身没有问题,但都要基于安全底线。相关部门出台相应规定将进一步规范市场和企业,只有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让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