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融资扩大消费信贷空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金融促消费的“路线图”,通过引导消费金融机构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向消费重点领域加大消费金融投放,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锁定资金成本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消费金融机构是一股新兴的金融力量,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规模逐渐增大、服务客群越发广泛,在充分释放消费动能和扩大消费信贷供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消费金融机构还面临资金来源成本高、渠道单一等问题,高成本的资金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快速发展壮大,甚至无法提供可持续的低成本信贷用来惠民生促消费。因此,消费金融行业亟需拓宽融资路径,创新更多融资方式吸引低成本资金,丰富消费信贷供给,促进居民消费品质升级。
《意见》提出,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拓宽资金来源,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金融债券是消费金融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在中国,金融债市场是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补充中长期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今年以来,海尔消金、杭银消金均发行了金融债。6月18日,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在金融市场上迈出重要一步,成功簿记发行2025年首期规模达10亿元金融债,且主体信用等级为“AAA”。海尔消金此次发债是年内继资产支持证券(ABS、ESG挂钩银团贷后的又一重要融资动作,该期金融债由中信证券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国泰海通证券、天津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是联席主承销商。海尔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期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优化公司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一步促进发行人主营业务发展,提升普惠信贷服务能力。
对于消费金融机构而言,优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是发行金融债的普遍动因。金融债3年至5年的普遍期限,能够很好地匹配机构的中长期资产配置,有效解决“短钱长用”的难题,锁定低成本资金,提升盈利能力。万得数据显示,截至6月份,今年共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了金融债。素喜智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发行合计121亿元的金融债,最高票面利率2.20%,最低票面利率1.69%,最高、最低票面利率均低于往年。
政策优化为发行金融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路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实施,取消了非银机构发行非资本类债券的审批要求,令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等非资本类债券由审批制改成事后报告制。欧阳日辉表示,此举无疑便利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自行调整发债节奏与把握发债时机,激发他们的发债募资意愿。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发行金融债,既有前期政策支持、鼓励持牌消费金融多渠道补充资本的因素,同时也因为持牌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处于稳步上升期,规模扩张需要更多资金尤其是低成本资金来夯实资本实力,并将这种优势从负债端逐步传导至资产端,从而为更好地促进消费奠定根基。
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消费金融公司有效落实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消费信贷供给力度。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将进一步加快居民提高消费支付能力,切实促进消费需求恢复。《意见》提出,拓展多元化消费融资渠道。对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而言,资金的需求将更高,为获得更多低成本的融资,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依赖较为传统的基础渠道。欧阳日辉表示,股东资金是最稳定和基础的资金来源,尤其对于有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言,其成本低且来源可靠。新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还拓宽了这一渠道,允许消费金融公司接受其股东所在集团的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存款,进一步增强了股东的流动性支持能力。此外,同业借款则是行业内应用最广泛的融资工具,超过九成的消费金融公司都依赖此方式获取资金,它的主要优点是灵活、便捷,但缺点是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可能导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
消费金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除了上面介绍的金融债券还有ABS可以使用。通过ABS,消费金融公司能将其已发放的、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消费信贷资产打包成证券,向市场投资者融资,从而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利用银行贷款等方式补充资金。银团贷款适用于单家银行授信额度无法满足其大额资金需求的场景。银登中心资产流转则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一个转让信贷资产收益权的全国性平台,以增加流动性。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扩大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消费金融机构作为链接资金与消费的节点,其融资能力的建设直接关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欧阳日辉表示,为突破传统资金瓶颈,同时满足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消费金融机构应加速从单一融资渠道向多元化体系转型。消费金融机构应主动作为,助力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战略布局,构建一个更加稳健、高效且与宏观经济同步发展的生态。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兼会长许泽玮表示,多元融资也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金运作空间,使其能够在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放宽信贷条件,降低信贷门槛,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融资工具的持续创新,消费金融公司将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力量。
培育竞争优势
随着监管要求趋严、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自营能力、风控能力正逐渐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于消费金融机构而言,要逐步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用户提供精细化、优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意见》提出,引导消费金融公司提升自主获客和自主风控能力,合理确定贷款综合利率水平。
近年来,消费金融机构多举措强化自主获客能力建设,以数字化破解消费金融行业客群分散的痛点。招联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创新推出数智化“自服务”体系,完善客户增信机制。招联通过金融科技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困境,为客户提供再分期、息费减免等个性化还款服务方案,将“主动找客户”的传统贷后模式变为“客户主动找”的新型贷后交互模式,创新贷后管理方式,切实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消费金融机构还持续提升自主风控能力。中原消费金融首席风险官周晨卉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建设自主风控能力,一方面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助力行业更加规范发展,避免风险管理过度依赖其他机构的兜底;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公司本身的经营能力,有效管控资产质量,促进公司健康且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中原消费金融根据客户信贷转化的行为规律与违约损失的深层次逻辑,提炼出高周转、类小微等各类需求特征客群,并结合客户的金融、消费等不同属性形成分层体系,在更了解客户的基础上提供更具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苏筱芮表示,在合理确定贷款综合利率水平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不断完善客户画像,针对不同客群的属性、需求开展授信,为客群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同时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等因素,确保贷款利率与风险相匹配。
接下来,消费金融公司需努力提升自主获客和自主风控能力,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类消费场景,高效推进场景化获客,从而更好地支持消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