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保险业全面赋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保险业全面赋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政策的落地正不断激活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动能。

  从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丰富科技保险产品”,到4月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再到5月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共同出台的《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中明确“发挥科技保险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今年上半年密集出台的政策“组合拳”,推动科技保险发展显著提速。

  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无论是填补新兴产业空白,护航前沿技术风险,还是探索重大科技项目共保体模式,保险业一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模式优化以及服务升级,持续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另一方面,深化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以“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创新保险产品覆盖科技活动全流程

  在国家顶层设计之下,全国多地金融管理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保险业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关键环节,针对研发损失、设备损失、专利保护等重点领域,提供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相适应、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

  各地保险机构积极响应,科技保险产品“首单”频出。总体来看,科技保险保障范围拓宽、保障力度增强,切实满足了科技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风险保障需求。

  “银行 保险”的服务模式使科技研发风险保障与资金支持形成有机联动,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5月,陕西省首个“研发保 研发贷”项目在西安落地。浦发银行西安分行和平安产险陕西分公司为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发放500万元专项研发贷款,并配套150万元研发项目费用损失风险保障。这是陕西省首次实现科技保险增信、风险全程可控的金融服务闭环,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研发风险高的难题。

  今年以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保险产品不断涌现。例如,5月,四川省推出首单中试平台科技研发转化综合保险,为成都高新区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的中试项目提供研发费用损失风险保障。所谓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中试平台保险解决方案具有高度定制化特点,覆盖从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产业化推广的全流程科技活动风险,助力破解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核心技术专利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面对潜在侵权风险,维权成本高且结果不确定,常让科技企业望而却步。日前,湖南首单知识产权保险落地——中国太保产险湖南分公司为湖南鼻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两项核心专利提供了总保额160万元的专利执行保险及附加侵权损失险。这份保单如同给企业的核心技术穿上了“铠甲”,让企业能把精力和资金都集中在研发创新上,真正感受到险企“保技术安心、护创新无忧”的实在支持。

  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保险业已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但就现阶段科技保险产品的创新情况来看,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风控、定价较难,保险公司产品研发主动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从金融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建议继续优化科技保险政策制度体系,推动保险公司深入科技产业,创新科技保险的发展模式。

  聚焦重点领域健全风险分散机制

  上半年,聚焦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关键领域的保险需求,保险业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支撑,在科技保险领域实现多项突破。

  低空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方向,也是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但国内现有低空经济保险产品多聚焦产业链特定环节,如整机制造环节的产品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以及应用场景中的航空器机身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对低空经济运营管理方这一核心主体的专业风险保障处于空白状态。

  6月,全国首个面向低空经济运营管理方的专业运营责任保险产品正式发布,并落地“首单”——为苏州市盛泽湖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岛试飞运营场地提供运营管理方风险保障。该产品覆盖场地方责任、低空运营管理风险,保险公司针对低空经济运营中特有的信号干扰、操作失误、外部撞击等风险场景,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风险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了低空经济保险保障体系。

  在人工智能领域,保险业也有多个全国“首单”落地。例如,我国首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侵权责任保险”已在青岛、北京、无锡落地,保险责任覆盖人工智能训练、推理全流程,既帮助AI服务提供者消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也为AI服务使用者建立有效的风险兜底机制,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化应用。还有,国内首单针对大模型的人工智能责任保险在广西南宁落地,为人工智能企业大模型在研发、训练、部署及运营全生命周期中潜在的特定责任风险提供全面保险保障。

  在推进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设过程中,共保体模式成为重要探索方向。《实施方案》提出,针对缺乏历史数据、潜在损失较大的科技保险,通过组建共保体、再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减轻企业投保财务负担。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今年5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共保体是国际通行的各家保险公司共同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或者产业来进行风险分担的一种机制,对不确定性比较大的一些初创行业和产业发展尤其是风险分担还是非常重要的。”

  3月,由北京地区17家财险机构、两家再保险机构和1家保险中介机构共同组建的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成立。5月,共保体服务的首个项目——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共保体为本次发射任务提供近亿元风险保障以及从询价到承保出单的全流程服务,整体投保周期较以往缩短20%,充分满足了航天企业保险保障需求。

  在强化保险保障方面,李云泽表示,将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共保体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深化投资改革助力科创企业发展

  科创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而保险资金具有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特点,与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高的需求特征具有较好的匹配性。今年以来,在多项政策支持下,险资加速流向科创领域。

  《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4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关于保险资金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科技企业。同月,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将保险资金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余额占基金实缴规模的比例从20%提高到30%,为更多保险资金投向创业投资基金创造条件。

  在国新办5月举行的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介绍道,为解决科技企业长期资本需求,金融监管总局推进四项关键试点。其中,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前期两批试点金额分别为500亿元和1120亿元,第三批600亿元将于近期批复,累计试点金额达2220亿元,引导保险资金以长期资本形式支持科技发展。

  头部险企把握“长钱长投”政策机遇。2024年2月,中国人寿、新华保险联合发起设立的鸿鹄志远(上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鹄基金”,确定规模已经高达925亿元。首期500亿元目前已全部入市;二期在今年3月获批,规模为200亿元;三期在5月获批,金额达400亿元,已披露的规模为225亿元。据了解,鸿鹄基金二期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 H”股。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均衡,新型经济、科技含量高。”

  在股权投资领域,4月,太保寿险签署协议,出资8亿元参与设立上海科创三期基金,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头部险企 产业基金”的协同投资新模式。

  保险资金虽是科创领域的一类理想资金,但险资的权益投资在资金运用中占比并不高。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保险资金天然偏好稳健,与早期科创企业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存在风险偏好错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投资绩效考核周期以中短期为主,对高成长、高风险的科技投资缺乏足够的容忍度和激励机制。

  对于险资如何更好地服务科创产业发展,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李军建议,科创产业的发展依赖技术创新,而技术的创新迭代呈现循环往复、不断试错的“S”形路径。在产品端,要构建多元的投资工具矩阵,支持险资投资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比如,险资可以通过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此外,加强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保险金融产品参与“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科技型企业和项目的投融资。

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