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法护营商”助企远航

“法护营商”助企远航

  记者近日在杭州、绍兴等地采访时,听到一个高频词——“法护营商”。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浙江法院找准司法支撑和服务的结合点,着力打造民营经济司法保护标杆地,助力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舞台。

  平等保护激发活力

  消费级机器狗Go2跑到面前,握手打招呼;行业级机器狗B2可将一名成年男性稳稳背起,并轻轻放下……在杭州“六小龙”之一宇树科技的展厅,工作人员正在展示不同机器人的性能,未来生活就在眼前。

  “司法平等保护为科技企业发展护航。”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务代表陈涵说,随着业务飞速发展,公司通过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如参加人民法院组织的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保护好企业核心竞争力。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认为,“六小龙”能诞生在杭州,与当地法院不断提升审判质效、强化机制创新、做实司法服务保障分不开。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法院在办案中努力做到“四不”,即不中断企业的指挥系统、不中断企业的资金往来、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不扩大对企业声誉的负面影响,避免“办一个案子,垮一个企业,跑一批企业家”。

  浙江法院将平等保护、同等对待贯穿于司法办案各环节。2024年,浙江法院审结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海事案件4463件。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选择到浙江法院诉讼,用实际行动向浙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

  帮助企业破产重组

  杭州临安慧尔钼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公司曾因资不抵债,被27家债权人起诉到法院,濒临破产。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贤洪告诉记者,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法院高效指导破产管理人拟定和解计划草案,最终获得债权人高票通过,给了企业活下去的希望。

  “从2023年开始,公司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了1亿元,拥有16项技术专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李贤洪说。

  转危为机,破产重整为企业提供了重获新生的选择,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重整旗鼓。

  “金华法院创新‘小微企业简易重整’模式,平均重整时间缩短33天,助力企业及时回血重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叶向阳说。

  近年来,浙江法院加力出清市场风险,准确识别重整价值。据介绍,2024年,浙江法院审结破产案件5109件,成功化解金融不良债权达415亿元。

  “目前来看,破产配套制度供给还有不足。”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副庭长王雄飞坦言,破产重整案件中企业所得税的认定与减免问题、重整成功后企业的信用修复问题等,有待在法律、行政法规层面予以解决。

  多元解纷互利共赢

  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这里常见的纺织品花样权属纠纷,映照出商户间的激烈竞争。

  “商户售布后,立即就被起诉侵犯图案著作权的案件屡见不鲜。”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籽苏说,办理这类案件,查清花样版权的原创情况、创新程度等是关键。

  科技赋能,高效化解纠纷。2021年,柯桥区人民法院轻纺城人民法庭自主研发了“版权AI智审”,具有“图案查重”“创新参考”“侵权比对”三大功能。“如今,商户通过微信小程序可快速厘清作品权属,提前规避侵权风险。”李籽苏说。

  柯桥的常驻外商有5000余人,因文化差异,解决争议时难免“水土不服”。轻纺城人民法庭打造了一支由外籍商户组成的“洋娘舅”涉外调解团队,探索“以外调外”,收效明显。

  通过拓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提供更高效的法治服务。浙江法院建成“一站式”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提供调解、仲裁、诉讼等服务。平台网站页面上,各项服务一目了然,可全流程线上办理。

  市场化调解,是探索多元解纷路径之一。2021年以来,杭州市探索开展市场化调解试点,由律师、社会调解组织等专业力量作为中立第三方开展调解活动。截至今年4月底,杭州通过市场化调解累计为当事人节省纠纷解决成本超10亿元。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