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7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上半年金融数据、下半年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及债券市场等,回应了社会关切。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浮动、基本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比较明显。”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表示。
邹澜透露,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更好地推动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具体而言:
在总量方面,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总量环境。
在结构方面,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聚焦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民营小微等方面,强化政策协同联动,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传导方面,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在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持续多次降准降息,政策效果不断累积。邹澜介绍,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
保持汇率弹性 强化预期引导
“当前,美元走势仍然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国内基本面持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浮动、基本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邹澜说。
他分析称:一是国内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开局良好。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国经济将延续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二是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下半年重启降息。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降息周期,市场对美联储重启降息的预期升温,中美货币政策周期的错位将得到改善,中美利差趋于收窄。三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024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为2.2%,处于合理均衡区间。中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资产保持吸引力,跨境资本双向有序流动。四是外汇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市场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市场韧性显著增强。
“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邹澜强调,中国人民银行的汇率政策立场是清晰和一贯的,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同时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上半年发行债券44.3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运行较为平稳。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8.6%。
在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回应了“不少中小银行债券市场投资仍然比较激进”的问题。她表示,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贷款、债券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60%和25%,保持相对稳定。银行的参与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中小银行基于自身资产配置的考虑,选择适当增持债券,增加安全资产配置,平滑经营利润波动,在监管允许范围内,是合理的。同时银行自发买卖债券,对市场也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曹媛媛说。
她表示,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度”。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对于个别债券投资较为激进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债券面临的利率和信用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曹媛媛还介绍了债券市场“科技板”的近况:从5月推出以来,截至6月30日,债券市场已经有288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00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超过4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