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扩围、标准统一 绿色金融释放增长空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目录》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增加了绿色贸易、绿色消费等门类,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和方向进一步扩充。同时,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标准迎来统一,项目认定标尺也更加清晰。
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工具,今年以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发展迅速,增强了金融对环境效益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业内人士预计,未来,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范围的扩大,绿色金融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释放。
绿色金融产品迎来统一标尺
《目录》包括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先进交通装备贸易、绿色消费等9大门类。
业内人士表示,《目录》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标准迎来统一。《目录》兼顾与不同标准的衔接,对金融机构高效展业以及不同金融业态的联动奠定了制度基础。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版目录首次系统性地统一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支持的经济活动边界,为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与监管部门提供了清晰、权威、统一的项目认定标尺,解决了国内绿色金融目录不统一的痛点,在结构上增加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要素,并对低碳经济活动进行了额外标注,有利于提升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的实用性,提高绿色项目识别效率。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认为,原银保监会2020年发布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人民银行2019年末修订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以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对于统计范围和绿色项目的纳入范围存在差异,导致我国绿色信贷标准之间、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标准之间均存在不统一。标准的不统一对不同绿色金融产品之间的有效衔接造成影响,增加了银行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新版目录历史性地对我国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标准进行了统一,将大大增强不同绿色金融产品之间的有效衔接,如绿色信贷通过证券化向绿色债券转变,从而加强绿色金融市场流动性,提升绿色金融资产管理效率、降低识别成本。
贯通生产、贸易、消费全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目录》新增绿色贸易、绿色消费门类。绿色贸易主要包括高效节能装备、先进交通装备、先进环保装备和原材料、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绿色农产品、绿色认证产品等贸易;绿色消费涉及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建筑、节能型设备等终端产品的消费。
业内人士认为,门类的丰富扩展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范围,从绿色产业生产环节扩展至贸易和消费环节,从而形成绿色金融业务新的增长点。“促进绿色消费是对供给端绿色转型的最大激励。”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金融机构针对这类消费发放贷款等,在新标准下能计入绿色金融统计框架,有利于从消费端推动生产端绿色升级,形成“消费反哺生产”的良性循环。
“增加绿色贸易和绿色消费项目,将绿色金融业务支持范围从绿色产业的生产环节扩展至贸易和消费环节。”兴业碳金融研究院认为,当前绿色贸易和绿色消费均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项,尤其是在我国绿色贸易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绿色技术产品国际需求不断上升、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抬升的背景下,绿色对外贸易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将随之提升,同时绿色消费也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业内人士表示,《目录》还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高碳行业提供转型路径。这些行业可通过清洁生产改造、工艺流程优化、污染治理技术升级等获得绿色金融支持,助力转型金融纵深发展。
扩大规模丰富工具
“银行可运用该目录识别、评价和管理绿色信贷项目,建立绿色资产分类体系,开发绿色金融产品;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用于绿色债券发行、绿色基金投资的项目筛选和合规管理;保险机构据此开展绿色保险业务和ESG投资;企业利用目录进行绿色项目申报、融资对接和信息披露,明确自身项目的绿色属性和碳减排贡献;监管部门以此为标准进行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
业内人士预计,政策体系与市场实践双向赋能加速,标准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促进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扩大,以及工具进一步丰富。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工具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一季度末,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3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1.8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了稳定资金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上半年末,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
从绿色债券来看,新发债券发行成本优势更加突出,为部分企业提供了较低的融资成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金融管理部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绿色债券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色转型需求强烈,带动绿色债券需求增长。此外,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明确,市场利率较低,推动其发行规模快速增长。
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金融机构针对这类消费发放贷款等,在新标准下能计入绿色金融统计框架,有利于从消费端推动生产端绿色升级,形成“消费反哺生产”的良性循环。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