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深耕普惠金融破解小微融资难题

深耕普惠金融破解小微融资难题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关系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发展,关系民生福祉。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1%,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推动。为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小微企业,2024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央地协同,从供需两端发力打通中梗阻,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目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运行效果如何?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发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地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

  资金直达基层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部门着力引导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促进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在今年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推动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保持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提升贷款质量,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优化贷款业务结构,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守信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重庆勐马初心农产品有限公司是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受益者。“那时候真是整夜睡不着觉。”勐马初心公司负责人黄道宽回忆道。公司农产品配送结算账期长、应收账款多、利润薄,难以支撑突发性大额支出。资金缺口,成了横在企业面前的“生死关”。

  为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实落地,重庆金融监管局创新建立企业资金流水筛选模型,通过分析企业资金流数据,精准刻画“还款置信度”,生成推荐名单并通过“信易贷·渝惠融”平台推送至银行。勐马初心公司正是凭借其真实经营和稳定结算记录,被模型精准“捕捉”,进入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的对接名单。

  农业银行重庆巴南支行客户经理龙泷说:“这家企业确实难,缺抵押资产,近3年盈利和纳税都不多,按传统贷款路子根本行不通。刚好我们新推出的‘渝惠e贷’能派上用场。‘渝惠e贷’是融资协调机制下的专项产品,主要服务农业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不用抵押,不看财务报表和纳税单,就认企业真实的经营流水。审批也快,从调查到放款3天就能搞定,随借随还。我们让黄道宽来测额度,系统测算出200万元,正好补上资金缺口。”

  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以来,重庆着力推动形成破解融资难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重庆金融监管局构建了线上工作闭环。依托金融专网,建立“数据共享 业务协同”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金渝网”。该网联通重庆市167家银保机构全部6000余个基层网点;会同“信易贷·渝惠融”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贯通数字重庆“基层智治”数字服务平台,建立工作专班线上作业、“两张清单”线上生成、信用数据线上调用、金融服务线上触达、工作进展线上监测的流程机制。自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各类主体通过“镇街自下而上”“监管自上而下”“银行平行推荐”3种方式纳入“申报清单”26.75万户、“推荐清单”26.63万户,完成信贷投放30.03万户次4672.32亿元。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高效摸排融资需求,畅通信贷资金直达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发展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释放数字效能

  数字化是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发展普惠金融,单纯通过铺机构、拼人员等传统手段,不仅费时耗力,也难以满足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金融机构应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科技手段推进手机银行业务,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智能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浙江金融监管局在全国先行建成了银行业保险业的省级数字基础设施——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基础服务已覆盖辖内所有银行和主要保险机构,累计授信金额超2.7万亿元。浙江坚持用好数字赋能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在线上,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专区”,联通省、市、县三级210家银行、9976个放贷网点、3.9万名信贷经理。

  浙江瑞得机械有限公司作为轻资产企业,厂房为租赁性质,缺乏土地、房产等传统抵押物,向多家机构申请贷款均因“担保不足”受阻,无法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浙商银行客户经理朱勇敏按照清单走访时了解到瑞得公司的困境,便向其介绍了浙商银行开创的“浙银善标”评价体系。经过深入调研企业经营流水、订单情况、纳税记录等核心经营信息,并结合其在行业内的声誉积累,浙商银行为其匹配了一款创新数字化拳头产品——普惠数智贷。该产品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风控模型,突破传统抵押担保限制,只需2个工作日,100万元贷款便迅速到账。

  重庆金融监管局以“数智化”为先手,释放数字信息效能。依托底层数据,建立4133条资金映射规则,开发“白名单”模型和多头授信“灰名单”模型。自工作机制建立以来,推荐高质量小微企业“白名单”10.9万户,发现融资需求1.69万户,已完成授信10801户232.9亿元。辖内银行充分运用融资主体信用报告,发挥数据增信作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辖内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22.15%,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

  优化走访服务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离不开金融机构实地走访。在国家层面,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及银行机构共同参与。地方层面,省、市、区县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各区县工作专班精心组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按照合规持续经营、固定经营场所、真实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贷款用途依法合规“五项标准”,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进行深入摸排推送,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精准融资对接。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超过9000万户小微企业,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自国家部署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来,浙江金融监管局依托良好的小微金融工作基础,全力以赴落实落细融资协调机制。截至6月末,浙江已组织走访企业413万家,纳入推荐清单数量98.2万家,其中96.3万家已获得授信支持,累放贷款金额2.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福建金融监管局联合省发改委、省委金融办建立全省三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高效协同推动融资协调工作走深走实,引导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截至今年6月末,辖区累计走访各类经营主体超375万户,纳入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58.96万户;授信54.63万户5835.88亿元;放款54.40万户4863.93亿元。

  重庆金融监管局以“网格化”为载体,全面融入社会基层治理。建立“红金渝”金融党建品牌,推出“红金渝”金融网格员,推动金融服务、社会基层治理和风险合规管理“三网融合”。自工作机制建立以来,辖内1万多名金融网格员进入工作专班、深入社区网格,开展线下融资需求采集、线上银企对接引导,以及风险苗头识别、融资辅导辅助、金融政策宣讲等工作。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作机制推动累计触达小微企业97.7万户,触达率达99.74%。辖内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占比分别为69.89%、10.19%,同比分别提高0.91个、1.6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