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金融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需要,提出18条针对性支持举措。
《意见》对照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坚持以产业需求牵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清晰路径。其中,明确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时间表”: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这是金融系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关键举措。”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闫真宇表示,《意见》系统构建了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为下一阶段推进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工作锚定了任务框架和实施路径。这将有效促进金融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精准对接,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意见》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一是在宏观层面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融资支持。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是优化供应链金融和区域、外贸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四是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和传统工业绿色低碳改造。五是积极有序发展数字金融,支持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当前出台专门文件,是为了全面梳理和统筹现有政策措施,并且进一步从发掘新型工业化的金融需求出发,全面推动相应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资源的供求平衡,形成政策合力。
近年来,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如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离不开强劲的金融助力。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55项,软件著作权30项,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2年6月,光大银行武汉分行首次为武汉格蓝若公司发放1000万元纯信用普惠贷款后,又于次年7月审批通过其固定资产贷款1.76亿元,随后又通过“专精特新”巨人贷产品,为其发放5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这是金融机构探索“投早、投小”、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案例之一。
闫真宇介绍,从浙江的情况来看,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金融服务质效和水平,有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6月末,浙江制造业贷款、科技贷款、绿色贷款余额均居全国前列;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上半年,A股市场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发和可转债的方式为工信领域企业募集资金1488亿元,同比增长51.6%。
明确重点有扶有控
《意见》强调,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
近年来,工业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信贷资源向先进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2025年5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由5000亿元增加到8000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与企业签订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合同金额达1.9万亿元。
对此,杨涛表示,当前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同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以及国家重大战略等倾斜。“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将更加聚焦特定导向。”杨涛说。
2023年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涉及面广,而当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各领域金融需求差异较大,金融服务供给情况也不同。
“新型工业化涉及众多产业和主体,金融需求的特点差异较大。”杨涛认为,对此,一方面,需要面向不同产业特征、企业需求,打造差异化的融资工具与模式;另一方面,除了融资之外,还需为企业提供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支付结算、新型管理等基础金融功能。
《意见》明确,坚持分类施策、有扶有控,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对此,杨涛表示,“扶”一方面须从方向来看,要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得从重点来看,要着力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加大对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及与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相关的融资支持力度。“控”的是不符合技术进步、绿色低碳等发展方向的产业,以及过度“内卷”的产业。
提升服务质效和适配性
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实现总量增长的同时,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和适配性、建设长效机制更加关键。
先进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之一是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尤其是关键技术攻关更需要“长钱”。为此,《意见》支持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探索开展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盘活科技研发资源和成果。《意见》还提出,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加强上市预期引导和政策激励,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更重要的是,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意见》围绕三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强能力。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安排,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针对细分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二是建队伍。鼓励金融机构与产业部门双向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金融机构向产业园区派驻金融专员,招收引进具有先进制造业专业背景的人才。三是建机制。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建立完善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四方面机制,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和宏观信贷政策引导作用,增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强度精度效度。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持续加强与经信、发改、科技、财税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好各类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工具作用,持续加大新型工业化金融支持力度。”闫真宇介绍,接下来,将完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建立完善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进机制,持续加大项目推送、融资对接和资源要素保障。
在加强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引导方面,闫真宇表示,将推动金融机构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作用,加大对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的金融支持。
在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方面,闫真宇介绍,将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科技创新重点倾斜,推动在浙江全省推广“浙科联合贷”,发挥债券市场“科技板”功能,统筹贷款、债券、股权等各类金融资源,形成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人才贷”产品创新,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定制信贷融资、信息咨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同时,下一步将继续加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能力建设,强化绿色投融资对接,发挥好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