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DAT 与抛售潮,加密牛市到顶了还是仍在中途?
撰文:Ignas
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
我写这篇文章时,加密货币短期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利率走势。关键看两点:一是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8 月 22 日周四)的表态,二是美联储在 9 月 16-17 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上如何确定利率。
这是 ChatGPT 5 思维模型和 Deepseek 的 Deepthink 模型的结论。而 X 平台上不少人也持相同观点,这也解释了近期山寨币的下跌。
说实话,加密货币对宏观因素的依赖挺让人沮丧的,但上一轮周期因全球加息见顶的事实表明,我们没法忽视这些因素。
不过正如 Wintermute 交易员杰克所言,我的 AI 模型也描绘了看涨前景:降息终将到来。不确定性在于 「何时降、降多少次、降幅多大」。
如此说来,现在与上一轮周期结束时恰好相反:降息将至,那么牛市顶点是否还远远未到?
我希望如此,但我周围交谈的每个人都计划出售。那谁在买入以抵消抛售压力呢?
上一轮周期我们依赖的散户投机者还没入场(从 iOS 应用商店的加密应用数据能看出来)。目前最大的买家是:
-
现货 ETF
-
加密资产财库(DAT)
我担心的是:机构、加密资产财库及其他大户的购买力,能否抵消一轮又一轮散户的抛售?还是说他们的购买力会耗尽?
理想情况下,这是个持续数年的过程,价格稳步上涨会逐渐淘汰那些不坚定的投资者。
最有意思的结果可能是:即便多数加密 「原住民」 抛售,加密货币仍继续上涨,进而引发进一步的上涨行情。
无论如何,加密资产财库既是重大风险点也是关键看涨因素,我想简单聊聊这一点。
现在全看加密资产财库了
看看加密资产财库收购以太坊的速度就知道了。
以太坊加密资产财库用了不到 3 个月,就收购了以太坊总供应量的 2.4%。
换个角度看:目前最大的以太坊加密资产财库(Bitmine)的持仓量已与加密交易所 Kraken 相当,超过了 OKX、Bitfinex、Gemini、Bybit、Crypto.com 等交易所,甚至超过了 Base 链跨链桥中的持仓量。
按这个速度,几个月内以太坊加密资产财库的持有比例就会超过比特币。短期来看这对以太坊是利好,但一旦加密资产财库需要清算以太坊持仓,风险就来了。
但就连 Wassie 也承认,当调整后净资产价值(mNAV)转为负值时,加密资产财库会发生什么仍不清楚。
X 平台上有很多相关猜测,但我的建议是:持续追踪加密资产财库的数据,尤其要关注调整后净资产价值是否持续低于 1。
我写这篇文章时,SBET、BMNR 的交易价格略高于调整后净资产价值 1,而 BTCS 则低于 1。
那么 BTCS 在做什么?
为吸引更多股票买家,BTCS 宣布了首个 「双股息」:每股一次性发放 0.05 美元的 ETH 股息,以及 0.35 美元的现金股息。
最重要的是,他们提供......请仔细阅读...... 「我们将向那些将其股份转移到我们的过户代理处登记并持有至 2026 年 1 月 26 日的股东提供一次性每股 0.35 美元的以太坊忠诚度奖励。」
对加密原住民来说,BTCS 这操作像是在搞传统金融的 「质押机制」,目的是不让股东卖股票。他们发 「双股息」 的动机,源于调整后净资产价值低于 1,以及为了 「防范市场操纵」—— 防止股票被借给做空者。
另外,这些股息从哪来?其实是用他们收购的以太坊支付的。
看起来不太妙,对吧?
至少他们目前还没公开抛售以太坊。我猜测,最先撑不住并抛售加密资产的财库,会是那些吸引不到股票买家的小公司。所以要跟踪下面这些仪表盘,识别加密资产财库并研究它们如何处理加密持仓。
加密货币推特可能会忽略小的加密资产财库,但它们的动向能让我们预判那些规模更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加密资产财库会怎么做。
推荐几个值得关注的仪表盘:
-
Blockworks
-
The Block
-
Delphi
-
Crypto Treasuries 1
-
Crypto Treasuries 2
-
Crypto Stock Tracker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仪表盘报告的数据略有差异,这会增加分析难度。我们得密切关注其他加密资产财库的动向。
不过,考虑到当前调整后净资产价值溢价处于低位,且以太坊解除质押队列数量创下纪录,以太坊涨势可能会放缓几天甚至几周,这不足为奇。
在转到其他话题之前我想补充一句:我对山寨币加密资产财库越来越乐观了。
山寨币加密资产财库的看涨逻辑
本轮周期,新代币发行量创下纪录。虽然多数是没价值的 Meme 币,但代币发行成本实际上已降至零。
对比前几轮周期:工作量证明分叉需要矿机(比如莱特币、狗狗币),或是搭建质押基础设施(比如 EOS、SOL、ETH)。即便在上一轮周期,发行代币也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
本轮周期前,值得关注的代币数量是 「可控」的,包括几个借贷协议代币、去中心化交易所代币、几个公链代币、基础设施代币等。
而现在,代币发行成本归零,更多项目推出代币,尤其是随着 Pump.fun 的兴起,山寨币越来越难吸引足够的关注和资金流入。
举个例子:下面我列了 11 个数字,但要是有几千个呢?根本找不到 「谢林点」(指众人在无沟通时的默认共识点)。
以前只有比特币和 「其他币」 的区别。加上 MicroStrategy 持续买入,只有比特币能涨起来。
而山寨币加密资产财库改变了这种格局。
首先,极少有山寨币项目能策划加密资产财库的收购方案。这需要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多数项目都不具备。
其次,只有有限的山寨币 「值得」 拥有加密资产财库。比如 Aave、Ethena、Chainlink、Hype,或是 DeFi 代币指数。
第三,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加密资产财库让 ICO 项目有了 「IPO 时刻」,能吸引原本无法触及的机构资金。就像我在 X 平台上写的:
我以前觉得山寨币加密资产财库就是疯狂的庞氏游戏。但仔细想想,加密资产财库让山寨币得以「公开上市」—— 从 ICO 走向 IPO。BNB 的加密资产财库就像币安的 IPO,而币安原本可能没法正经 IPO。再比如 $AAVE 的加密资产财库,能让传统金融资本投资借贷领域的未来。多来些这样的加密资产财库吧。
最后,和比特币、以太坊不同,山寨币没有 ETF 来吸引机构投资者。
因此,山寨币加密资产财库是我会重点关注的领域。它们带来了不同,比如能吸收风投的场外抛售,或是以折扣价收购代币等。
Ethena 已是早期案例,但我还想看看当某个流通量占比高的山寨币有了加密资产财库后,会发生什么。
该卖了吗?
正如我前面所说,身边很多人都计划抛售。但他们不想在当前价格卖。
为什么?因为所有指标看起来仍出奇地健康。CryptoQuant 的 「全能动量指标」 通过盈亏指数追踪牛熊周期。
核心结论(和几个月前相比没太大变化):
-
比特币正处于牛市中期。
-
持有者在获利了结,但尚未出现极端狂热。
-
在估值过高之前,价格仍有上涨可能。
尽管如此,Delphi 的比特币顶部信号仪表盘显示,市场接近过热但仍在可控范围:强度得分为 56.7,而顶部通常在 80 左右。
恐惧与贪婪指数已回到 中性。
此外,Glassnode 追踪的 30 个指标中,没有一个显示市场见顶。
我以前会通过资金费率峰值判断市场顶部,但现在怀疑这个指标是否被 Ethena 扭曲了。
以前资金费率高意味着太多投机者做多,通常随后就会暴跌。但 Ethena 的 USDe 打破了这个信号。
USDe 通过做多现货、做空永续合约来铸造稳定币,赚取资金费率作为收益。当资金费率上升时,会铸造更多 USDe,增加空头头寸,进而压低资金费率。形成了一个循环。
所以现在资金费率高不再意味着市场过热,可能只是 Ethena 在增发更多 USDe。
那不如换成追踪 USDe 的供应量?这样看的话,市场确实挺热,USDe 供应量一个月内翻倍了。
综合来看,我觉得市场状况还不错。但由于第三、四轮周期的很多投机散户持有 「足以改变人生」 的未实现收益仓位,每次大幅上涨都会遭遇抛售。
希望加密资产财库和以太坊能吸收这些抛压。
另外,熊市也可能因宏观动荡再次意外到来,而这种动荡可能会暴露加密领域中我们尚未发现的隐藏杠杆。
之前在 「市场现状」 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里,我提到了几个可能存在杠杆的领域:
-
Ethena:USDe 的抵押品已从以太坊多数转为比特币,现在又转向了流动性稳定币。
-
再质押:相关叙事虽沉寂,但流动性再质押协议(LRTs)正整合到主流 DeFi 基础设施中。
-
循环套利:投机者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循环操作加杠杆挖矿。
Ethena 曾是我最担心的,但现在加密资产财库成了主要关注点。要是存在我们完全没意识到的隐藏杠杆呢?这事儿总让我睡不着觉。
卖了之后该做什么?
把税基转到葡萄牙后,我对加密货币的投资策略变了。
在葡萄牙,若持有资产超过 365 天,资本利得税为 0%;此外,加密货币之间的交易不征税。
这意味着我可以转成稳定币,持有一年,就能获得免税收益。
问题是:该把稳定币存到哪里,才能在安心睡觉的同时最大化收益?
令人意外的是,足够靠谱的协议没几个。追逐高收益就得在不同协议间来回切换,还得警惕 「金库迁移」(比如合约升级时),当然还有黑客风险。
Aave、Sky(Maker)、Fluid、Tokemak、Etherfi 的金库被提得最多,但还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 Harvest Finance、Resolv、Morpho、Maple 等。
问题来了:哪个协议能让你安心放一年稳定币?我个人可能只信得过两个。
第一个是 Aave。但 USDe 的增长以及 LST ETH/ETH 的循环套利,让我有点担心出现大规模清算(不过 Aave 新的 「保护伞」 机制有所帮助)。
第二个是 Sky。但标普全球评级给了它一个 「首次稳定币系统信用评级」,结果让人担心 —— 评级为 B-,属于 「有风险但未到崩溃边缘」 的档次。
弱点包括:
-
存款人集中
-
治理仍与 Rune(MakerDAO 创始人)深度绑定
-
资本缓冲薄弱
-
监管不明
这意味着 Sky 的稳定币(USDS、DAI)虽被认为有可信度,但很脆弱。正常时期没问题,但在大规模赎回或贷款违约等压力事件中,可能会受重创。
正如 PaperImperium 所说:「对主流稳定币来说,这是个灾难性的评级。」
不过传统金融的风险承受能力比加密原住民低得多,但把所有稳定币都放在一个协议里也肯定不行。
这也说明加密货币仍处于早期,目前还没有真正的 「被动投资」,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