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账户温差”: 为何养老理财产品在普通账户更受欢迎
“我们旗下的一款包含个人养老金份额的理财产品,虽然整体规模增长迅速,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贡献增速明显低于普通账户。这意味着,投资者更多是出于产品业绩表现良好,将其视为一款优质的普通理财产品而购买。”某理财公司投资经理说,不仅如此,公司联合渠道方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的整体配置中,与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相比,养老理财与养老基金所占份额非常有限。
据记者了解,养老理财这一发展态势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制约:销售端推动力度不足、历史收益率表现相对保险产品缺乏显著优势,以及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安全、轻收益”的配置观念。
业内人士认为,由专业机构提供科学、系统的资产配置服务,以及通过全面提升养老理财“持有体验”增强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信心,这些举措有望激活养老理财市场的发展潜力。
受到三大因素制约
先来看销售推动力。某理财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多数投资者通过两个渠道接触养老产品:一是理财顾问,二是主动推介产品的销售端。在各类养老产品中,销售人员推销保险产品最积极,其次是基金,可能是受限于销售激励机制,销售人员推销理财产品的力度较弱。一个直观的体现是,理财顾问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的保险产品文章最多。”
除了销售方不积极,收益率表现亦是重要因素。“在过去一段时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保险产品来说没有显著优势。”上述理财公司副总经理说。
最后来看消费者对养老资金的认知偏好。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多数人将安全视为养老储备的首要原则。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客户倾向于将养老资金配置于存款与保险产品,而非有一定风险的理财产品和基金。
上述认知偏好还体现在,相较于目标日期型养老产品,投资者对目标风险型养老产品的接受程度更高。“我们调研发现,当前投资者对目标风险型养老产品接受度相对较高;对一站式长期投资方案,例如须连续投资30年的产品,仍持谨慎态度。更多人偏好将养老资金恒定置于低风险水平。”某资产管理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说。
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理财要实现良好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让投资者体会到长期投资的价值,从而“拿得住、持得稳”。
“当前在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配置中,投资者倾向于选择储蓄存款。但是据测算,一只年化收益率仅比储蓄存款高出0.5个百分点的产品,在30年复利作用下,两者最终的收益差距会非常大。”上述某理财公司投资经理说。
事实上,养老投资除了需要关注本金亏损和产品破净的风险,还需要关注收益不足、无法跑赢通胀的风险,但后者往往容易被投资者忽视。
为实现上述目标,理财公司应从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出发,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首要考量因素,尤其需重点评估客户可承受的净值波动范围。最终目标是通过优化持有体验,帮助客户切实感受到长期投资与复利积累对养老储备的积极影响,这需要理财公司、银行渠道及销售顾问等共同参与和推动。
产品业绩表现是根本。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理财公司普遍对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抱有充分信心:一方面,当前保险机构与理财公司均面临着优质资产稀缺、难以持续获取高额回报的困境,当大家都需要向市场“要收益”时,理财产品的竞争力有望提升;另一方面,与公募基金相比,理财公司在资产获取能力和投资策略灵活性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强化资产配置
当前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配置仍以投资者自主决策为主,而非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产配置。业内人士认为,若能由专业机构基于客户实际需求提供科学、系统的资产配置服务,将激发养老理财市场发展潜力。
“我们正与销售渠道探讨,将针对每人每年1.2万元的个人养老金额度,为客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资产配置方案。例如,为客户建议储蓄、保险、基金、理财四个类别的具体配置比例。将资金全部投入储蓄存款看似稳妥,实则回报率较低,难以充分发挥养老资金‘长钱长投’的优势。”上述理财公司副总经理说,可以借鉴海外一些成功的做法,例如根据客户的年龄、收入、退休时间、理想生活水准等因素,评估其所需的养老替代率和资金规模,判断客户当前储蓄和投资计划能否满足未来需求,并提供配置调整建议,增加或减少某类资产占比,并支持每年进行定期回顾和动态调整,以保障养老计划沿既定目标推进。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多数人将安全视为养老储备的首要原则。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客户倾向于将养老资金配置于存款与保险产品,而非有一定风险的理财产品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