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对话 BNC CEO David:揭秘 BNB 版微策略的前世今生

对话 BNC CEO David:揭秘 BNB 版微策略的前世今生

“如果团队足够坚定,DAT 模式有机会在长期跑赢标的资产,这才是值得真正关注的地方。”

8月26日, 在CHi Labs《直面操盘手》栏目中,无畏与Joanna、Chloe 一起对话 BNC CEO David J@namdar,揭秘 BNB 版微策略的前世今生!

话题涵盖从 David 的加密之旅、BNC 诞生秘辛、BNB 未来预测,甚至 Galaxy Digital 的“关系网”!

嘉宾介绍: David J@namdar(BNC CEO, Galaxy Digital Co-Founder) Joanna

@justsayuluvjo(SOON Co-Founder/CEO) 加密无畏

@cryptobraveHQ(加密博主,主理人、CHi Labs 主播) Chloe:

@ChloeTalk1(主持、HTX Research) CHi Labs :

@CHILABS_专注于币安广场直播与达人IP打造。

币安广场直播回放:

https://binance.com/zh-CN/square/audio/replay?id=28836068515265

剪辑版本视频回放:

https://x.com/soon_svm/status/1962904439599120478

Joanna:我先自我介绍,我早期在传统金融领域担任外汇交易员和衍生品创意设计师,最初就职于花旗银行。2017 年,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让我开始深入研究加密货币技术。尽管当时未能完全理解白皮书中的术语,我仍通过自学编程在纽约创建了一个加密开发者社区。2020 年,我加入了 Coinbase,先后负责机构团队上市策略和 NFT 市场启动。此后,我专注于生态拓展,尤其是 EVM 兼容的协议层。

Joanna:你主导的 BNB 微策略公司 BNC,目前公开已经持有了 32.5 万枚 BNB,请问您个人持有多少枚 BNB?

我暂时不方便给出具体数字。不过我可以分享的是,CZ 曾公开表示,他超过 90% 的加密资产都在 BNB,唯一的其他配置是比特币。我个人也认同这样的思路。未来一年内,我希望能够向市场和社区公开我的实际持仓情况。眼下我的资产种类还比较分散,但我计划逐步收缩,只保留比特币、BNB,以及极少数其他资产。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希望自己在 BNB 刚刚进行 ICO 的时候,就能像现在一样有足够的信心,并且一直拿住。但事实是,我真正开始买入 BNB 是在 2020 到 2021 年,当时还会频繁交易很多不同的代币,就像很多加密从业者一样,往往最后持有的代币数量比最初少。

现在我手里的 BNB 没有当年那么多,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我都会继续增持。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如今我对 BNB 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我相信在 1 年、3 年甚至 5 年的周期里,BNB 都会跑赢比特币。

加密无畏:BNC 成立的背景是什么?为何采用微策略模式?

选择成立 BNC,其实源于我长期关注 Michael Saylor 的微策略。在过去五年里,我不仅交易过 MicroStrategy 的股票,还亲自投资过,并尝试过相关的衍生品策略。今年 David Bailey 推动的 Nakamoto,我也参与了,并且分享给了身边的朋友,结果 13 人中有 12 人跟投,大家的反馈都非常好。

从这些案例中,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数字资产国库(DAT)本质上是一种极具性价比的投资方式。相比 ETF 只是被动跟踪价格,DAT 的独特之处在于:你押注的不仅是资产价格本身,而是背后的管理团队能否持续积累更多的底层资产。举例来说,投资一家像 MicroStrategy、MetaPlanet 或 BNC 这样的 DAT,持有一年、五年之后,你的单位持仓可能对应的是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的标的数量。

很多加密投资者常常感叹,自己最后手里的资产总比最初少。而我喜欢 DAT 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目标是不断增加持有量,而不是在短期涨跌之间频繁进出。具体到选择标的,我更愿意长期关注那些真正有增长潜力、团队与社区都有强大承诺、生态活动活跃且有人愿意长期建设的项目。这类资产才值得被纳入国库,也值得长期持有。

加密无畏:您在今年成立了 10X Capital,是专门为推动 BNB 微策略而成立的吗?在众多的加密资产中,您为什么会选择聚焦在 BNB?

其实 10X Capital 并不是我在 2025 年创立的,它大概在 20 年前就已经由 Hans Thomas,也就是现任 CEO,同时也是我的合作伙伴创办了。他们长期专注于风投和投行业务,也参与过不少数字资产国库相关的项目,比如 Nakamoto、DeFi Development Corp(DFDV)等。我和 Hans 认识很多年了,在 Nakamoto 交易完成后,他和 Nakamoto CEO——David Bailey 都认为我对数字资产国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比很多管理层甚至投行人士都要强,因此他们希望我能加入,并表示愿意支持我在全球任何市场推动比特币国库的落地。当时我也在考虑不同的可能性,比如以色列、韩国,甚至也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国大陆看到大型的 DAT。

后来 Hans 邀请我参与到 BNC 项目里,当时还没改名。我一开始开玩笑说,除非 CZ 和我的朋友、币安董事会主席 Gabriel 都点头,否则我不会出任 CEO。因为那时候我其实很享受作为投资人在幕后相对低调的生活。但没想到 CZ 和 Gabriel 确实都希望我能出任 CEO,把 BNC 打造成 BNB 版的 MicroStrategy。于是我才决定站出来接下这个角色,也非常感谢他们和 Hans 的支持。

现在随着我和社区越来越多建设者接触,我对 BNB 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我觉得自己担任这个岗位,是为了让更多人真正看到 BNB 生态的潜力与价值。回顾我的职业经历,其实和 BNB 及 Binance 一直有很多交集。Galaxy 之后,我曾被邀请担任 Binance US 的 CEO,但当时美国的监管环境并不理想,我不想仅仅局限在交易所的角色。一年多前,CZ 和 Gabriel 也找过我,希望我能加入 BNB Foundation,但我觉得运营基金会的角色更适合别人。我认为自己更适合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投行、投资和生态经验,推动 BNC 这样一个聚焦 BNB 的国库公司,把它做成一种成功的长期战略。

Chloe:BNC 与 YZi Labs 的合作关系如何?生态伙伴扮演什么角色?

我和 CZ 其实已经认识八九年了,我们私交不错。经常会一起在社交场合交流,但之前从未一起共事。能加入 BNC、与 CZ 和 YZi Labs 成为合作伙伴,我觉得非常荣幸。毕竟除了中本聪之外,CZ 可能是整个加密行业里最重要的人物。

YZi Labs 团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始终坚持长期主义,专注于建设。他们不仅帮助我们制定了 BNC 的初期计划,也一同确立了长期愿景:把 BNC 打造成一家真正有分量的数字资产国库,持有可观规模的 BNB,并推动整个 BNB 生态的发展。

在合作关系上,他们带来了信誉背书和资源渠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中正在发生的一切。而我们的角色,则是通过长期持有和坚定信念,向市场展示 BNB 作为资产的独特价值。双方的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专注于生态建设,吸引更多人和更多资本进入,而这些又会反哺整个 BNB 生态。

加密无畏:在中国文化里,「8」一直被视为非常吉祥和幸运的数字。我注意到,你们前段时间在购入 BNB 时的数量正好是 88,888 枚,而在 BNB 和 Binance 的很多财务记录里,也经常能看到这个数字。所以我想请问,这个数字是你和 CZ 特意商量过的安排吗,还是一个巧合?

其实 BNC 一直都是有规律地增持 BNB,但同时我们也很重视文化符号的意义。我曾在香港生活过三年,之后每年都会去香港、新加坡、日本,也经常到亚洲其他地方旅行。虽然已经有十多年没去过中国大陆了,但我也很希望能尽快去看看。

对我来说,数字 8 似乎已经融入了 BNB 的故事。比如最近 BNB 的价格突破了 800 美元,甚至站上了 888 美元的新高。未来大家还会在我们身上看到更多与「8」相关的巧合——我们会坚持定期增持,也喜欢这种象征好运的数字。

另外,我也很喜欢 CZ 对数字「4」的重新定义。在东方文化里,「4」常被视为不吉利,但在加密世界里,CZ 把它赋予了新的正向意义。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开玩笑地一起比「4」的手势。所以未来你们不仅会看到更多的「8」,也会看到不少「4」,它们都会成为 BNB 故事的一部分。

Joanna:BNC 计划持有BNB总供应量的1%,当前市值约1200亿美元。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少资金?

我们已经完成了 5 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同时还绑定了一项权证,未来有机会再引入 7.5 亿美元的资金。也就是说,总体规模可能会超过 12.5 亿美元。基于此,我们设定了一个初步目标,即持有大约 1% 的 BNB 总供应量。

不过,我们的重点并不仅仅是达成某个单一里程碑,而是要向市场清晰传达我们的长期愿景,并搭建合适的架构来实现持续稳健的增持。BNB 在一个月或半年后的价格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所以我们并不是追求具体的数字。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执行,扎实地积累 BNB 数量。参考其他数字资产国库的案例,我对未来非常乐观。随着我们的策略逐步落地,我相信我们有机会在合适的时机进一步扩大目标和计划。

加密无畏:Tom Lee 预测以太坊会达到 1 万美金,你如何看待 BNB 的价格潜力?

我和 Tom Lee 其实很早就认识了。我大概在 2012、2013 年就进入加密领域,那时候他还没开始关注这个行业。2014 年我创办第一家公司时,还曾主动联系过像 Tom Lee、Cathie Wood 这样的传统金融人士,希望把他们带进加密世界,当时我就尝试向他们介绍比特币。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回头看,Tom Lee 的一些预测虽然颇具争议,但他确实非常成功地把自己推到了媒体和公众视野的中心。

在我看来,做数字资产国库既需要讲好资产故事,也要凸显标的本身的独特价值。我个人没有投资 BMNR,但我投了 Sharplink,因为我对 Joseph Lubin 很了解,从他创办 ConsenSys 和以太坊开始我们就认识,我也认识其他几位以太坊的创始人。从长期来看,我相信 SBET 的表现会优于 BMNR。

至于价格预测,我希望 Tom Lee 是对的。我此刻对比特币的信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我认为它突破 100 万美元只是时间问题,也希望 Michael Saylor 的预测能实现,未来 BTC 甚至能达到 1,000 万美元。我也相信,以太坊在未来一到三年内达到 1-2 万美元。 至于 BNB,我认为肯定会成长为一个市值过万亿美元的资产。按照当前的供应量,对应的价格大约在 7000-8000 美元,而我个人设定的长期目标,是 BNB 突破一万美元。

Chloe:在华语社区的认知里,Tom Lee 像是 KOL,他的观点常常能引发市场情绪,甚至比项目本身更受关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认为 DAT 公司是否需要拥有这样一位类似 Tom Lee 的意见领袖,来帮助扩大影响力?如果您还有机会选择其他项目,您会更倾向于投资 SBET 和 BMNR 中的哪一家?

对我来说,SBET 这家公司我很熟悉,我也见过他们的新任联席 CEO Joseph Chalom。在加密行业里,我始终保持开放合作的心态,这也是我最喜欢加密世界的地方。很多人一旦进入加密行业,都会自然而然地去接触更多以前不曾涉及的领域——从交易到投资,甚至自己学写代码,逐渐参与到 NFT 和不同的周期浪潮中。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转变,也很享受帮助人们深耕在这个行业。

所以在我看来,只要是对行业有贡献的人,不论方式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有人通过上电视、做节目来扩大影响,比如 Tom Lee;也有人埋头建设基础设施,比如 Joseph Lubin 在以太坊生态里的作用。两种人都在推动行业前进。

回到 BNB,我关注的核心是所有正在建设 BNB Chain 生态的人和项目。我的角色就是支持他们、推动社区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很高兴能与 YZi Labs、BNB Chain Foundation 以及 Binance 团队成为合作伙伴。对我而言,BNB 的故事几乎贯穿了我的职业生涯,如今我也愿意将重心完全聚焦在 BNB 上。通过 BNC,我希望把更多资本引向 BNB,同时也愿意去支持其他想要做 BNB 国库的团队,一起把这个生态做大。

Chloe:美国DAT市场是否已饱和?BNC如何保持竞争力?

在我看来,竞争其实是市场需求的体现。作为投资人,我几个月前就判断,会有大约 500 到 1000 亿美元的资金通过 DAT 和公开市场流入加密行业。现在,我预计未来一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达到 1000 到 2000 亿美元。所以当我看到越来越多 DAT 出现时,这反而说明投资者对这种载体有兴趣,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竞争会在不同市场轮流上演。某个阶段,美国可能是最活跃的,但随时也可能突然在日本、香港或伦敦涌现出数十亿美元的规模。我经常能看到不同地区的团队在探索,如何在各自的交易所规则下把 DAT 模式落地。

至于 BNC,我们的差异化优势非常明显:团队和合作伙伴的背景、聚焦 BNB 的单一叙事、纳斯达克上市所带来的规模与信誉,都让我们处于领先位置。我希望 BNC 能保持先发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 BNB 国库。当然,我也欢迎良性的竞争。如果未来有像 Tom Lee 这样的意见领袖专注于讲好 BNB 的故事,把它传播到全球,我会非常高兴。因为最终,这些都会推动整个生态走得更远。

Chloe:美国市场的 DAT 战略正迅速升温,而 BNC 也是最早在美国推出的团队之一。同时,你们最近还与华兴资本合作,在香港推出了新的 DAT。那么展望未来,您个人最看好哪些地区或市场会成为最有潜力的 DAT 增长地区?

对 BNC 来说,美国市场会继续是我们的旗舰和重点,因为这里有最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个人在加密职业生涯里,已经带过几家公司在加拿大上市,Galaxy 也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而这一次 BNC 则是直接从纳斯达克起步。与此同时,我在 10X Capital 的合作伙伴们,也会在全球范围内支持更多比特币国库和其他类型的项目落地。

当然,亚洲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市场。今年,我希望能在下个月回到亚洲,参加韩国区块链周和新加坡的 Token 2049,并顺道去香港。我个人最看好的几个市场是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

新加坡在过去对加密很友好,但近期监管收紧,挑战更多。中国台湾也不错,不过监管与落地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除了亚洲,中东的机会同样巨大,阿联酋就是一个非常适合 DAT 的市场,巴林和沙特阿拉伯也可能很快跟进。至于欧洲,我还在观察,波兰有可能会成为一匹「黑马」,甚至可能出现欧洲最大的比特币国库。同时,德国和荷兰也有机会。

整体来看,比特币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几乎在全球都有共识。但我认为 BNB 的全球化程度并不逊色,甚至可能更广。毕竟 Binance 是全球最大的交易所,用户接近 3 亿,而其中绝大多数用户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 BNB。这种用户基础,让我对 BNB 的全球化前景更有信心。

Joanna:Galaxy Digital曾执行8万枚BTC的场外交易,并强调“关系比报价更重要”。您如何理解加密世界的权力结构?

对我来说,最看重的一直是社区、网络以及在行业里建立起来的声誉。这也是我最喜欢加密行业的地方。和 Novogratz 一起创办 Galaxy 时,我就很强调一个原则:无论牛熊,都要坚持做长期主义的建设者。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建立起信任,形成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期关系。

Galaxy 所强调的「关系比价格更重要」,其实正是这个道理。价格总会波动,波动性本就是加密市场的一部分。但在进行大宗交易时,真正关键的是信任和信誉。你必须始终履行承诺,这样多年下来才能在行业中建立口碑。而这点尤其重要,因为很多人进入 DAT 领域,只是想趁热度套现,并没有长期建设的意愿。对我来说,无论是投资还是领导 BNC,我做决策时看重的都是中长期合作价值——我要和那些真正重视声誉、愿意长期建设的人合作。

在 Galaxy 的早期,我们完成上市之后,我主要精力放在搭建交易业务上。我们建立了 OTC 交易台,培养了一批对外拓展客户的团队,也组建了内部的量化交易员团队。我当时主要负责推动 Galaxy 的 OTC 业务发展,帮助公司建立起大宗交易的网络。虽然我离开 Galaxy 已经很多年,但我认为他们在行业内构建关系、完成像大额比特币交易这样的案例,做得还是相当出色的。

Chloe:在亚洲有不少投资者对 DAT 很感兴趣,您能否给亚洲投资者一些建议?

其实我一直提醒投资者要谨慎,避免被过市场情绪带偏。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在 DAT 项目刚宣布时就盲目冲进去。因为在那种时刻,相关股票的价格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暴涨五倍、十倍,甚至二十倍,而很多人却忽略了真正该关注的指标,比如未来的市值与净资产价值之比(mNAV)、当前买入时对应的估值倍数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就很容易在高位接盘。更好的做法是先让市场冷静下来,认真评估在当前价格下,这家公司是否真的有能力在未来持续积累更多底层资产。只有这样,投资才有机会在长期跑出好回报。

另外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要挑选那些真正有长期建设承诺的团队和公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 MicroStrategy 在成立初期也经历了剧烈波动,但五年后股价表现大幅跑赢比特币;日本的 MetaPlanet 也是类似的故事。所以我会建议大家从一到三个月,甚至六个月的短期波动中抽离出来,把眼光放在一到五年的周期。如果团队足够坚定,DAT 模式有机会在长期跑赢标的资产,这才是值得真正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