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普公益展揭示腹型肥胖奥秘 科学减重为“腹愁者”提供解决方案
财经9月21日讯 腹型肥胖,俗称“中心性肥胖”或“苹果型肥胖”,不仅影响体态美观,更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而在中国肥胖人群中,则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
昨日在“关注中国人群腹型肥胖科普公益展览”主题活动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海冰教授表示,腰围多一寸,风险多一分。腹型肥胖的本质是内脏脂肪过多沉积。这类脂肪代谢活跃,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性因子,直接损害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中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30%,其中腹型肥胖人群占比显著。
腹型肥胖高发:中国人群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数据显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聚集,中国肥胖人群中腹型肥胖高达87.8%,其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且呈年轻化趋势。腰围过大往往是内脏脂肪堆积的外在表现,可直接导致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腹型肥胖不仅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密切相关,更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
当腹型肥胖的危害从个体健康延伸至社会层面——由其引发的代谢综合征每年造成超千亿元社会经济负担,国家迅速启动系统性干预: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部委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5年4月,“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同年5月,国家卫健委联合16部委再发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全面推行“体重管理年”,通过多方协作实现超重/肥胖人群规范化管理,从顶层设计守护全民体重健康。
而要落实科学管理,首先需明确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24-27.9kg/m的患者为超重;BMI≥28kg/m则属于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肥胖患者在体重管理中,除了关注体重的减少外,更应重视体脂分布的变化,如腰围减小和内脏脂肪减少。
陈海冰教授强调,腹型肥胖合并脂肪肝患者单靠生活方式干预往往效果有限,容易出现反弹、难以逆转脂肪沉积。对于这类人群,应尽早进行科学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必要的医学干预,以避免疾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体验式展览科普:科学减重为“腹愁者”提供解决方案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多个国内外指南均指出,科学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越大,因此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而不应等到出现并发症或病情加重后才予以重视。
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创新,一类新型创新药物在改善肝脂肪代谢、血糖调控、体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并实现从单纯减重到全面健康管理策略的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GCG/GLP-1双靶点创新药玛仕度肽(信尔美备受关注。该药物通过同时激动GCG和GLP-1受体,在控制血糖、降低体重的同时,还可加速脂肪代谢、改善肝脏脂肪堆积。陈海冰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已获批的减重药物中,玛仕度肽是真正有中国人群临床证据显示可显著减少肝脏脂肪含量的创新减肥药物。这对于腹型肥胖合并脂肪肝患者而言,提供了全新的健康管理选择。
为帮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腹型肥胖与健康的关系,本次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吴江路与石门一路交叉口广场的科普展览将从9月20日持续到24日,展览还特别设立“科普新知专区”,聚焦中国人群常见的内脏脂肪问题展开一系列科普,借助真实体检数据揭示腹型肥胖的健康风险,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现科学减脂的可能性。“体脂聚测站”专区则为参与者提供免费体脂检测与健康风险评估,尤其提示即使是体重指数(BMI正常者仍可能存在内脏脂肪超标的风险。此外,展览现场还打造了“聚有梗腹愁者图鉴”“肚腩过杆挑战”等多个沉浸式互动展区,将生活场景与科普内容相结合,让“腹愁者”们在趣味互动中轻松知晓自身腹型肥胖状况,让参与者直观感受5厘米腰围差距对健康的显著影响,以此进一步增强公众对科学健康管理的认知与参与感。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执行董事、首席商业官,众煦医药总经理张倩表示,腹型肥胖已成为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期望通过趣味互动和科学科普,帮助市民更直观地认识到腰围数值变大背后的健康隐患,并了解科学管理的重要性。“相信只有预防与治疗并重,医疗与生活方式协同,才能切实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