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加强权益保障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加强权益保障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线上预约、自助点单、扫码支付……从交通出行到娱乐消费,数字技术如今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呈高速迭代发展态势。当大众惊叹技术革命浪潮改变生活的同时,老年人面对新兴技术的迷茫与无措也不该被忽视。

  因身体机能退化、数字技术产品适老程度低等客观原因,在层出不穷的数字应用场景面前,老年人易陷入“不敢用、不会用、用不好”的困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如何帮助老年人群体跨越“数字鸿沟”、避免其在数字时代被边缘化,成为构建包容性社会的必答题。

  提供倾斜保护与尊重自由选择理应并存。一方面,老年人积极使用数字技术、享受数字红利的权利应得到保障。这要求商家和公共服务提供者需针对老年人群体特点,不断优化适老化设计,方便其使用智能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为保障日常生活所需,线下服务渠道仍应被保留。尤其是在医疗、出行、餐饮等领域,细致贴心的线下适老化服务能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在制度性保障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均作出相关规定,旨在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但因商家过分逐利、设计者缺失同理心、社会整体敬老意识仍需增强等原因,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适老化设计还是存在缺失或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司法机关以有力举措作出回应。近年来,上海、广东、安徽等地检察机关针对医疗机构、餐饮商家等未提供线下服务渠道、线上小程序适老化服务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及时提起公益诉讼、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主体开通线下服务、优化线上功能,确保老年人真实需求被看见、被满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案例,亮明司法态度,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刚性法律制度中的人性关怀。

  科技发展的目标是普惠而非抛弃,数字发展成果共享也不能仅成为一句口号。在监督之外,更贴合需求的产品设计、更友善耐心的教学指导、更包容关怀的使用环境,或许才是老年人面对呼啸而来的数字时代更需要的支持。随着对老年人数字化生活困境认识的加深,市场主体、家庭、社会都应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数字关怀,用实际行动赋予科技温度,帮助他们更从容、更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