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一场50亿人的无现金支付改革
「我真没想到稳定币已经可以直接花了,就像刷支付宝一样。」
Ella 有些惊讶地说,语气里带着一种「时代突然追上自己」的错愕。
她老公是 Web3 圈里小有名气的 KOL,平时为了把加密货币换成法币,开了不下五张海外银行卡。他们甚至还专门跑去香港,把 USDT 从指缝般狭窄的窗口里换成港币现金。
在越南旅行的第一天清晨,他们走进胡志明市一家连锁咖啡馆,点完拿铁和法棍,店员指着收银屏幕上一张二维码说可以用「USDC」,Ella 拿过老公的手机试着使用钱包扫码,支付界面跳出来,只用了不到五秒钟就完成了支付。
那一瞬间,她第一次不是听人讲「稳定币有多牛」,而是用自己的手指头感受到,它真的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25 年之前,没有人想过 Crypto 行业的下一次大规模出圈居然是因为稳定币。
回顾前两次,比特币讲的是去中心化的价值共识,NFT 讲的是新一代数字文化符号和身份。但它们更像是属于特定圈层的象征,穿越过热搜和朋友圈之后,又回到了少数人的钱包里。
但稳定币这次不太一样。
对我们来说,稳定币或许仍然是一个概念,是政策新闻,是股价 K 线;而对于世界另一面的人们来说,稳定币早就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稳定币讲的是生活,是现实。是一个在异国打工的人能顺利把工资汇回家乡,是数字游民在酒馆用手机里的 USDT 结账,是一个没有银行账户的年轻人也能接触世界、参与其中。
拉美|逃离比索的年轻人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午后总是燥热。街边的便利店里,Federico 拿着手机,靠在柜台边,把刚到账的工资从比索换成了 USDT。他在 Lemon Cash 的界面上操作了几下,几秒后,屏幕显示:「Saldo: 873 USDT」。
Federico 二十六岁,是一家本地游戏公司的 UI 设计师。这是他本月的全部工资。他没有去银行,没有去提款机,而是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通过稳定币把手上的比索换成美元存起来。
Federico 说,他小时候家里还用玻璃罐存美元,那是他对「存钱」最早的印象。后来瓶子换成了床底下的鞋盒、厨房吊顶上的夹层,他父亲甚至还把几张美元纸钞藏在抽油烟机的后盖里。那时美元还算容易换。现在,要拿到美元现金,不但得排长队,还要冒着被抢的风险。
「我身边的朋友们基本上没人会留着比索了,谁知道明天还值不值钱。」他耸了耸肩,一副早已习惯的样子。
2023 年阿根廷全年通胀率高达 211%,比索兑美元贬值幅度达到 74% ,过去这些年,通胀让这里生活的价格变成一个个持续刷新、没有天花板的数字。
Sun 是 the-mu 的发起人,他们在世界各地搭建本地的创业者社区。他们在 2024 年的时候来到了阿根廷,组建了这里的一个 Web3 创业者社区,并组织了多场线下活动。
Sun 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和团队在 2023 年底来阿根廷考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吃一顿午餐的价格大概是 50 块人民币;到了 2024 年 3 月他们办活动的时候,一顿午餐的价格上涨到了 100 块人民币;而到了 2024 年底,这一餐的价格继续上涨到了 130 块人民币。在这里,货币早已失去了作为度量衡的功能。
与此同时,官方汇率还挂在墙上自欺欺人,而黑市的汇率不仅与官方汇率相差巨大,而且令人大开眼界。
「你知道我们这儿有七八种汇率吗?」Federico 有点无奈地笑了一下,「连 Coldplay 来开演唱会,都能搞出一个临时汇率来。」
他说的是 2022 年的事,阿根廷政府确实推出了针对国际演唱会的特殊汇率政策,汇率比正常汇率贵很多,以应对当时大幅贬值的比索,并保证演出方获得足够美元收益。这是一个把荒诞当日常的国家。
在这样不可信的体系中,USDT、USDC 等稳定币开始像一块块浮冰,从水面浮现。一开始是偷偷摸摸地换,黑市的美元不安全,放在床底下也怕被偷、被毁,后来人们发现,手机上的钱包地址,也许是更安全的储蓄方式。
2024 年,拉丁美洲成为全球加密生态扩张最快的地区之一,接收加密货币总额超过 4150 亿美元,全球占比从 7.3% 升至 9.1%,年增速达 42% ,而在拉美打开加密 App 的用户中,有 40% 来自阿根廷 。在这一年,阿根廷加密资产交易总额达到 911 亿美元,有将近 10% 的阿根廷人每月使用稳定币,活跃程度在最高时一度逼近 25%。
Lemon Cash、Belo 这些本地的稳定币平台像雨后春笋般长出来,吸收着整个国家对法币的失望。
「我们的法币就是一个极度垃圾的 memecoin。」Sun 说这是所有阿根廷本地 Web3 创业者的共识。
阿根廷人从小到大习惯性地抗拒政府、金融系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成年之后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不是读哪所大学,也不是选什么职业,而是怎么让自己手里那点钱不会继续缩水。他们不再等一个更好的比索政策,而是选择不再等待。
这些年轻人逐渐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他们仍然会留着一点比索用来支付日常的小额消费,而更贵重的东西,比如手机、电脑、房租,则直接用美元以及稳定币结算。生活经验在逼迫人们不断寻找一个最可行的方案。
「你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上随便走走,10 家店里可能有两三家能收稳定币。」Sun 说,「你还可以去用 Lemon Cash 的 U 卡,这样你就可以在几乎所有商户中花稳定币了。」
Lemon Cash 现在已经是阿根廷本土最大的中心化交易平台,巅峰时 500 万月活用户,较低时也有仍能保持在一两百万的水平。2024 年,平台 全年处理交易总额超过 59 亿美元,第四季度单季就突破 20 亿美元。平台内的加密存款总量几乎翻倍增长,其中存款的 78% 为稳定币。这批资金背后,是数百万个放弃银行、改用稳定币当作「数字存钱罐」的选择。
你能看到一个老人在 Lemon Cash 界面上认真地学习如何兑换;一个出租车司机在群里问同行,怎么把 USDT 提成现金;一位高中老师告诉她的学生,「存 USDT 是比在抽屉里存纸币安全一点」。
他们用稳定币储蓄、转账、对冲通胀;Lemon Cash 也已经把稳定币理财内嵌到了平台里,有的人还会开始去尝试平台内的理财功能,吃一点年化收益。Federico 说他没那个胆子,过去太多「高利息骗局」让他对任何投资都敬而远之。
Sun 提到,曾经推动 DeFi 协议崛起的那一批开发者里,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来自阿根廷,比如 OpenZeppelin 的安全团队、Lambda Class 的研究者、MakerDAO 的「Head of Smart Contracts」。
如今,他们的同胞正在用稳定币,把那场金融理想带入了现实生活。
「我们不是不想信国家,只是我们信过,代价太大了。」Federico 在采访中反复说到这句话。
而那种不信任,也在米莱 memecoin 事件之后彻底崩塌。这个在阿根廷原本被看作希望象征的新总统,被连哄带骗地卷入了一场加密闹剧。虽然他后来迅速开除了涉事人员,但社会情绪已经回不去了。骄傲的潘帕斯草原子民心里的那点区块链好感又一次回到冰点,Web3 创业者们被迫重新进入「地下」,很多人开始避免对外公开自己是阿根廷人,只为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可即便如此,稳定币还是慢慢渗透了下来。在阿根廷,从年轻消费场景开始,商户已经逐渐开始接受稳定币支付,虽然目前还称不上是这里的主流支付方式,但一旦人们知道了如何使用,它就会成为最自然的选择。
比索在法律上仍是「法定货币」,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已经逐渐被冷落。它不再是价值尺度,而更像一个必须绕过的障碍。
在这个政府频繁违约、经济持续下坠的国家里,人们开始用 USDT 延续储蓄,用稳定币搭建一个不被拖垮的日常。他们的金融生活不再依赖国家,甚至不再依赖银行。他们的信任,从国家机器上,转向了一个个链上地址。
人们不再等待制度带来救赎,而是自己找到了活下去的方法。在一个国家货币失效的时代,Crypto 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信任。
东南亚|靠加密货币接入世界的年轻人
清晨六点,胡志明市还笼罩在一层薄雾里。街边的咖啡馆刚刚开门,店员熟练地把写着「USDC Accepted」的二维码牌摆上收银台,又顺手用袖口擦去触屏上的水汽。
Alex 点了一杯美式,站在柜台边,打开 Bitget 钱包,扫码、确认、「滴」,一气呵成。他没有带实体钱包,也没有询问汇率,使用 USDC 支付就像每天刷牙洗脸那样自然。
他是乌克兰人,过去一年和妻子旅居东南亚。从清迈到巴厘岛,再到吉隆坡与胡志明市,他们总是在路上。他们属于一个没有国界的群体,数字游民。他们不需要固定的住址,但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跨越国界、不受限制的金融体系。对 Alex 来说,那就是 USDC。
「我不去银行。」他语气平静,像在陈述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发工资、日常消费、储蓄,全部链上解决,不受当地银行系统影响,也不担心账户冻结。「钱包才是我真正的银行。」
这不是特例。
东南亚有着一种罕见的金融结构错位:银行卡没能深入人群,但二维码支付却四通八达。
在印尼,几乎一半的成年人没有储蓄账户;在菲律宾,44% 的工薪族还在用纸袋装工资回家;而越南,信用卡持卡率只有 4%,刷卡消费对于多数人仍是稀罕事。但与此同时,手机上的二维码早已成为支付主角,从街边摊贩到按摩小店、奶茶铺,几乎人人都习惯了扫码。
印尼全国性的 QRIS 支付网络在短短几年内覆盖了超过 3,200 万商户,用户数量超过 5,000 万人,交易年增速达到 226%。Lowy Institute 形容这场浪潮是「从夜市烤串摊到嘟嘟车尾灯,支付在无声中完成。」
在越南线下使用稳定币支付,图源:Bitget Wallet
这种「卡难普及但扫码极盛」的现实,为稳定币提供了天然入口。
Bitget 钱包是最早打通这条路径的尝试者之一。他们联手本地有牌照的法币承兑商,构建起一整套后台清算机制:用户前端扫码付款,后台则实时完成稳定币到本地法币的兑换与结算。Bitget Wallet 的 CEO Karry 说道,「我们上线不到半个月,就已经每天跑上千笔交易了。」
这些稳定币的使用者中,很多人甚至并不「炒币」。
曼谷的 Kari 是一位视频剪辑师,客户大多来自欧美。她以前用 Wise 或 SWIFT 收款,直到某次账户因风控被冻结三天。自那之后,她就转向了使用起了 USDC,我不懂区块链,但我知道稳定币好用,不需要跟平台扯皮。」
Q 是另一位数字游民,常年在清迈生活,曾用 Infini 推出的 U 卡完成一切:吃饭、叫车、订酒店、甚至买菜。直到 Infini 停止服务,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就把生活押注在了这一套「链上到线下」的支付系统上。
「我现在还在找替代卡。」她说。
她逛过清迈几家本地换汇点,看到柜台上挂着「USDT/USDC 兑换」的标识,也看到微信和支付宝出现在付款方式栏上。但汇率并不友好,USDT 兑泰铢只有 32.6。但她还是愿意换,「手续比银行简单多了。」
清迈当地的稳定币换汇点;图源:Q
她笑着补了一句:「我和朋友吃饭 AA,用 USDC 转账,这也算稳定币支付的一种吧?」
这一幕幕细节,像是拼贴出了一套影子金融系统。不依赖银行,不需要信用历史,也绕开了监管的叙述与定义。使用它的人们,是自由职业者、打工人、游客、摊贩,靠着一串串链上地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金融生活。
这种「不被看见的基础设施」,也许才是 Mass Adoption 真正的模样。
监管者也察觉到了潮水的方向。2023 年,新加坡金管局出台稳定币合规框架,明确要求 1:1 储备、可赎回机制与透明审计。民间需求与官方政策,在某种奇妙的时刻,默契地开始合流。
而放眼整个东南亚,稳定币的普及,从来不是等出来的,它早已悄悄融入街头巷尾:一笔工资汇款、一顿饭的 AA 转账、一场兑换现金的交易。对年轻的数字游民来说,它是自由迁徙的底层资产系统;对本地的自由职业者与蓝领人群,它是汇款、储蓄、支付的更优解。
这些人未必知道什么是区块链,也不一定关心监管动向。但稳定币早就浸入了他们的日常,像水一般顺着生活的缝隙慢慢渗透。
非洲|被银行系统抛弃的年轻人
「我们这次去看动物大迁徙,就直接付的稳定币。」
屏幕那头的 Joy 回忆起她前几天刚结束的旅程。
她是一位在非洲做生意的华人创业者。她说,和这边做生意,美元到账太慢,用人民币也需要比较繁琐的换汇流程。
Joy 花了五分钟,教旅行社怎么用钱包收稳定币,USDT 一发出去,几秒钟的时间就到账了。然后旅行时立刻就开始给她们提供各种服务。
「很多人早就知道这回事了,」她笑着说,「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始。」
在非洲,这样的「第一次」每天都在发生。Chainalysis 统计,光是过去一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就有 43% 的链上交易来自稳定币,一些原本被排除在系统外的选择,
这片大陆广袤、年轻,据联合国 2025 年数据显示,非洲人口中位年龄为 19.3 岁,其中 60% 低于 25 岁,但在金融系统的地图上,却始终被描绘得稀薄而模糊。54 个国家,33 个被联合国归类为「最不发达国家」。对这里的很多人来说,「银行账户」不是金融的起点,而是一道始终进不去的大门。
你得有身份证明、有固定住址、有稳定收入、有信用历史,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
所以他们换了个方向,沿着缝隙自己搭起了一套金融系统。
稳定币不是那种高概念的加密货币,更像是一把钝但可靠的工具。它给这片大陆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收钱、存钱、花钱的能力。尼日利亚是个缩影,过去一年,加密交易额高达 590 亿美元,其中有 85% 都是不到百万的小额汇款,一笔一笔,都是日常生活的碎片。
尼日利亚的广告牌,图源:Martin
Joy 是 Gimlet 的创始人,一家稳定币支付平台。他们为本地商户搭建链上结算系统,B 端客户用 USDT 支付,商户确认订单后,几秒钟之内就能收到款项,比以前快了不止一点。
她讲述的时候语气平静,像在讲一个非常正常的指标改进。可你能感受到那背后,是原本寸步难行的资金流动突然变得可控的那种释然感。
「你现在在非洲旅行、喝咖啡,有时候会看到接受加密货币支付的小店。」她说,「当然还没到非常普及的程度,但比一年前已经常见得多。」
目前,这里接受稳定币支付的大多是一些大中型商户,或是和跨境客户打交道频繁的酒店、旅行社、批发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用,但你能看到这个系统正在往日常生活的边缘渗透。它已经不再「新奇」了,只是还不够「无所不在」。
Joy 回忆,她们公司在当地招人的时候,很多高知年轻人都会主动提出:「可不可以直接用 USDT 发工资?」
一方面是对抗通胀,一方面也是出于避税的考虑。在这些人的成长路径中,银行和现代金融从未真正站在他们一边。其实也不奇怪,非洲七成的国家都面临外汇短缺,有时候连企业要换点美元来买机器都得等好几周。能直接收稳定币,反而成了更稳妥的路径。据 Interlace 的 Founder Michael 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通常每个月会给企业批一定的美元额度,很多企业在额度不够用的时候就会选择把本地货币通过场外的方式兑换成 USDT 来使用。
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在 2025 年的比特币大会上说:「他们已经被传统金融体系抛弃了。」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西联汇款动辄收走 10%–15%,最慢需要数日到账;银行电汇看似专业,却经常需要辅助验证、本地中介和代理清算机构,到账时间不可控,还极易中断。
「那边的银行系统还挺排外的。」Martin 说起同事的遭遇时,语气里透着无奈,「账户被无预警冻结了,想解冻必须交一笔『保护费』,这个情况已经有好几年了。」
Martin 是 Noones 在中国的代表。这家支持礼品卡、银行转账等多种支付方式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近年来在尼日利亚与加纳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
Noones 在非洲展会,图源:Martin
相较之下,链上的稳定币转账快、便宜、可见、可验证。数据测算,通过稳定币从撒哈拉以南非洲汇出 200 美元,成本大约能低 60%。那个加密钱包就是很多人此生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账户。
不过年轻人中只有比较少的一部分会去炒币,更多人并不急着用稳定币去参与链上冒险。Joy 说,大部分人拿到 USDT 之后,只是放在那里。不参与 DeFi,不做理财,不折腾。
「他们只认波场链,基本都用 USDT。」Martin 说起平台用户的习惯时笑了笑,「什么 Solana、TON,他们压根没听说过。主流币里也就知道个比特币,连以太坊在他们那儿吃不开。」
他们经历过通胀如何在三个月内把钞票变成废纸,股票、债券和黄金遥不可及。对他们来说,稳定币能保值,不缩水,就已经是优等生了。
「他们做的都是小额转账,多的也就几百 U,上千 U 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那几乎是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Martin 说。
整个非洲大陆的稳定币交易量已经超过 300 亿美元,而撒哈拉以南的采用率也已达到 9.3%。这是个正在发生的未来,不是加密圈的想象。
在跨境贸易层面,稳定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非洲做生意的默认工具。支付效率高,规避换汇难题,还能省去中介的种种不确定性。2025 年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署了 176 项合作项目,总金额超过 113 亿美元。这场系统性的资金流动,本质上也在为稳定币构建使用场景。Joy 相信,一旦港币稳定币落地,它们在非洲会迅速打开局面。
加密货币正在重写非洲金融的地图。尼日利亚已经排到全球 adoption 指数第二位,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也都进入前 30。稳定币在非洲的普及已经渐渐露出了苗头,Joy 说:「等 2027 年大选一来,通胀再推一把,稳定币就会走进更多人的日常。」
在非洲,钱没有离开他们,反而是银行从他们生活中消失了。没有柜台,没有凭证,没有信用历史。这里的人们从来不属于传统金融的坐标系,只是这一次,坐标反过来落在了他们身上。在这里,不是每个人都懂加密货币,但越来越多人用稳定币来收工资、存生活费、绕过银行。
尾声|钱的模样,在世界的另一边慢慢改变
在我们的日常里,钱是银行 App 上的一行数字,是收银台响起的扫码声,是工资入账时收到的短信。
可在更广阔的世界里,「钱」常常是缺席的,是关着门的西联汇款,是几十公里内的唯一银行网点,是长队里挥不动的扇子和晒得裂口的皮肤。
USDT、USDC 等等稳定币,不光是代码与共识,它们更像一只只木舟,在货币风暴里载人过河。
有一天,你可能会在世界各地遇见这样的收银条:
「3.7 USDC Received」闪过越南街角的二维码灯箱;
「0.85 USDT Confirmed」映在肯尼亚咖啡杯的侧影里;
「Rent Paid 350 USDT」写在阿根廷合租公寓的备忘录上。
这些数字悄悄改写着「钱」的词义。他们把货币的脸从总统头像换成了十六进制,把信任从纸钞油墨搬到区块链上。
稳定币悄悄接住了那些被传统金融抛下的人,无数人用指尖完成的一次次微小支付,在日复一日中,把未来的金融系统拼接起来。
钱的模样,在世界的另一边,正在悄悄改变。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