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尽头的曙光:BTC的回调正为下一波大幅上涨铺路
原标题:动荡尽头的曙光II

作者:Jordi Visser,华尔街专家,比特币的无声IPO作者;编译:
4月8日,当关税与“解放日”引发的恐慌达到顶点时,我在Substack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动荡尽头的曙光I》的文章。当时标普500指数已下跌20%,经济学家纷纷预警衰退,市场被恐慌情绪主导。我在文中提出,这场人为引发的抛售将成为绝佳的买入机会——核心驱动力是AI,六个月后我们会发现,相较于AI的飞速发展,当初的恐慌完全站不住脚。
最终,事实正如我所料。市场触底回升,风险资产大幅反弹,AI叙事加速推进,人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市场环境。
随后在11月,当比特币社群因币价横盘整理、表现不及股市而陷入绝望时,我又撰写了《比特币的无声IPO》一文。我认为,比特币在其他资产上涨时的磨人横盘并非弱势表现,而是必要的筹码派发阶段。早期的巨鲸们终于迎来了流动性释放的机会,借着ETF和企业财库带来的强劲机构买盘,有条不紊地减持离场。这就像传统IPO的锁定期到期,过程令人不适、磨人耐心,但从长期来看对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如今,这场横盘格局已然打破。随着股市(尤其是散户扎堆的投机性AI概念股)终于开始回调,无声IPO引发的筹码派发进一步加剧了比特币的跌幅。我在上周末的周度视频中也重点提到了这一点。此次下跌使得比特币今年的涨幅转为微弱负数。此前让加密货币社群倍感挫败的“认知失调”,如今已演变为真切的看空情绪与疑虑。“解放日”时期的乐观仿佛成了遥远的回忆,关于“四年周期终结”的讨论愈演愈烈,“比特币已失去上涨潜力”的论调在X平台(原推特)上不断回响,就连那些坚持“这次不一样”的人也开始投降认输。
此次下跌使得CoinMarketCap加密货币恐惧与贪婪指数跌至15,与“解放日”前后的低点持平。所有希望似乎都已破灭。正因如此,是时候推出《动荡尽头的曙光II》了。和“解放日”时的核心观点一致,我依然认为,所有资产的走势都受AI发展的驱动——未来几年,所有投资者终将意识到,他们错过了一个叙事,最纯粹的AI叙事标的是比特币。
比特币白皮书与2009年雷纳-马达万-吴(Raina–Madhavan–Ng)的研究论文(首篇证明GPU可将深度学习速度提升70倍以上、进而开启现代GPU驱动机器学习时代的开创性研究)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两者均属于指数级创新,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指数级创新降低了人们的办公室办公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整体就业需求。它加剧了财富分配不均,迫使全球各国政府持续维持财政赤字,并推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这本质上是一种“全民基本收入”(UBI)的形式。如今的全民基本收入并非来自政府的支票,而是“全民贝塔收益”:你的财富会自然增长,因为整个系统别无选择。对于没有资产的人来说,政府转移支付将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全民基本收入。这造就了我们常听到的“K型经济”,大多数人因生活负担加重而感到愤怒——既要担忧失业风险、承受企业招聘缩减带来的薪资压力,又要面对政府“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引发的通胀。比特币将从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局面中受益:在人工智能开始重塑资本主义与公开市场之前,它仍会与风险资产保持相关性。稳定币与人工智能代理的结合将提升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杠杆需求;而资产代币化则能让房地产、私人债务、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流动性低下的集中型资产实现7×24小时自由交易,从而减少支撑这些资产价格所需的杠杆规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通缩效应将逐渐显现。2026年,人工智能药物研发、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工智能代理将推动企业利润率提升,同时商品化智能引发的竞争将加速,进而带动相关资产价格上涨。
而当下最有趣的一点是:人们此前还在抱怨比特币未能跟上股市的上涨步伐,如今它终于展现出了应有的表现。随着股市(尤其是泡沫化的散户AI概念股)回调,比特币同步下跌。“无声IPO”期间让所有人困惑的“背离行情”已然终结,比特币重新回归风险资产的属性,其走势与增长预期及流动性环境紧密相关。在我看来,这将为新一轮上涨趋势积蓄必要的购买力与动能。
这意味着,当我展望2026年的市场格局时,再次看到了“动荡尽头的曙光”。就像4月的关税恐慌为那些能穿透恐惧的人创造了买入机会一样,此次比特币与整体风险资产同步走弱引发的回调,正在为下一波大幅上涨铺路。
为何比特币与股市同步波动实则是看涨信号?
一个长期存在的误解是:比特币应该脱离传统风险资产独立运行。主流叙事认为,比特币是数字黄金,是对冲现有体系风险的工具,与股市无关。因此,若比特币随股市一同下跌,就意味着“出了问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比特币是一种风险资产。我曾在Substack文章《是的,弗吉尼亚,比特币是风险资产》中明确阐述过这一点。
诚然,比特币具有价值存储属性,也实现了去中心化。但从市场心理与资金流动的角度来看,比特币的表现更像是高贝塔系数的风险资产。ETF买家会将比特币与股票一同纳入资产配置,当他们进行组合去风险时,比特币会与股票同步被减持。散户交易者会用同一笔资金同时参与加密货币与股票交易。即便是那些担忧法币贬值的投资者,也会在经济强劲、现金流充裕的时期更积极地增持比特币。
因此,当纳斯达克指数下跌时,比特币会跟着下跌;当AI概念股受挫时,比特币也会受到冲击。这并非缺陷,而是特性——考虑到比特币的持有者结构,这种表现完全合乎逻辑。
而这之所以是看涨信号,原因在于:若比特币与风险资产同步波动,那么比特币的前景就与风险资产的前景紧密相连。这意味着,要理解比特币的未来,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股市的走向。
接下来我将解释,为何我对2026年的风险资产前景极度乐观。
2026年市场格局:财政、货币与AI的三重共振
市场总是在忧虑中攀升。当前的忧虑主要源于AI泡沫担忧、衰退预期与加密货币悲观情绪,但2026年的市场布局极具吸引力。
财政支持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数万亿美元规模的支出计划,正在创造真实的经济活动并维持财政赤字。“大漂亮法案”为中期选举提前布局,数据中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半导体工厂纷纷落地,电力基础设施也在升级改造。
美联储拥有宽松空间。目前通胀处于可控范围,今年薪资、房价与油价均面临压力,因此即便关税影响逐步显现,结合劳动力市场的疲软态势,通胀水平仍将保持稳定。人工智能既是通缩力量,也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疲软。
AI突破性进展即将到来。过去一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切实的、改变现实世界的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将吸引主流关注:
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首批由AI发现的药物已接近临床试验阶段。一旦传来积极消息,其对医疗健康行业与经济生产力的影响将极为深远。截至11月,制药股迎来了30年来表现最佳的相对收益月份,每家制药企业都将争相把AI融入研发过程,数十亿美元资金将流入AI医疗领域。
自动驾驶汽车:在经历了多年“还有五年就能实现”的预言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拐点。Waymo正在扩大运营范围,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技术持续迭代,中国企业也在大规模部署自动驾驶出租车。2026年,当自动驾驶汽车在主要城市普及后,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投机热潮将爆发。
人工智能代理与生产力提升:能够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人工智能代理将在各个领域普及——企业软件、客户服务、创意产业等。这将为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推动企业利润率扩大。人工智能让所有企业变得更高效、更多产、更盈利。
制造业正在扩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正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在经历多年萎缩后,制造业已显现复苏迹象。我相信,在上述多重催化剂的推动下,2026年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将回升。从历史数据来看,当PMI上升时,加密货币(尤其是山寨币)往往表现极佳。
空头会高呼“AI泡沫要破裂了!”或许确实如此。但泡沫的持续时间与上涨幅度往往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互联网泡沫并非在1997年估值首次出现离谱迹象时破裂,而是在三年后的2000年3月才触及峰值。1994年底至1999年底,纳斯达克100指数(即QQQ)上涨了800%,而过去五年QQQ的涨幅还不到100%。相较于互联网泡沫,当前的AI热潮根本算不上泡沫。即便我们正处于AI泡沫中,也只是处于早期至中期阶段——主流人群尚未完全入局,你的亲戚不会在感恩节聚餐时打听AI股票,而这种场景往往出现在泡沫后期,我相信加密货币也会遵循类似规律。
此外,泡沫破裂需要催化剂,通常是美联储在经济疲软时激进加息。但美联储已经完成了本轮加息周期,2026年可能会采取宽松政策,而非开启新的加息周期。目前并不存在引发泡沫破裂的典型催化剂。
比特币2026年的核心催化剂
若2026年风险资产表现强劲,作为高贝塔风险资产的比特币理应大幅跑赢。而以下几个比特币专属催化剂,让其上涨布局更具吸引力。
《Clarity法案》。多年来,监管不确定性一直是加密货币市场的拖累。预计将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通过的《加密货币清晰法案》,将提供明确的监管框架,厘清管辖权归属,消除让机构投资者望而却步的法律模糊地带。包括部分最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基金在内的“等待监管明确”阵营,终将获得入市许可。届时,我们目前所见的ETF资金流入,与即将到来的资金洪流相比,都将显得微不足道。
资产代币化规模扩大。大型金融机构正在推进国债、房地产、大宗商品和股票的代币化进程。摩根大通、贝莱德、富兰克林邓普顿等机构都在搭建代币化平台。这验证了整个加密货币基础设施的价值,证明区块链并非仅适用于“数字黄金”。随着代币化规模扩大,流动性低下的资产开始7×24小时交易且杠杆需求降低,比特币作为中性结算资产的作用将愈发凸显,成为数字金融领域的“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
稳定币加速普及。这是最被低估的看涨因素。稳定币的全球采用率正在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泰达币(Tether)和USDC正成为全球经济大片区域的美元支付通道:当尼日利亚人收到USDC而非奈拉作为报酬,当阿根廷企业持有美元计价的稳定币而非比索,当跨境支付通过稳定币而非代理银行进行时,加密货币基础设施已成为全球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稳定币与比特币并非竞争对手,而是一个二元体系。稳定币充当数字经济的交换媒介,比特币则扮演价值存储的角色。随着更多经济活动与资金流入数字经济,其中相当一部分自然会流向比特币。你可以将稳定币视为数字世界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而代币化则是将传统法币资产引入该系统的桥梁。这将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稳定币的普及将把数百万新用户带入加密货币生态,这些用户在脱离稳定币后,终将需要一个长期的价值存储渠道,而比特币将成为默认选择。稳定币增长带来的网络效应,将以难以量化却不容忽视的方式加速比特币的普及。
历史模式重演
数十年的市场经验告诉我:初始低点往往会被重新测试。我们在4月就见证了这一点——市场触底、反弹,随后重新测试低点,接着便开启了大幅上涨。这是市场构建支撑位、清洗弱势持有者的正常且健康的模式。
我预计比特币也可能遵循类似路径。我们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初始低点,但未来几周仍有可能重新测试该低点。随着最后一批弱势持有者投降,可能会出现另一波抛售潮,甚至可能出现短暂将比特币推向更低水平的“最终清洗”。
若重新测试低点的情况发生,那将是本年度的绝佳机会。因为在低点重测过程中,那些错过第一次底部的聪明资金将获得第二次入场机会。而成交量萎缩、恐慌情绪减弱的低点重测,将证实初始低点就是真正的底部。不过我并不建议坐等低点重测——我认为当前比特币与股市的这一区间,正是在恐惧情绪浓厚、贪婪情绪低迷时把握机会的理想时点。
比特币今年以来呈现下跌态势,“无声IPO”引发的早期巨鲸减持可能尚未完全结束,但已取得显著进展。比特币的持有结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散,散户投资者看空离场,ETF买家耐心增持,担忧法币贬值的投资者持续系统性加仓,发展中国家正稳步将比特币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加以采用。
与此同时,2026年的市场布局堪称绝佳:财政支持持续发力,货币政策提供助力,人工智能突破性进展将推动投机热潮与实际盈利增长,制造业正在扩张,《加密货币清晰法案》将带来监管确定性,资产代币化规模扩大,稳定币普及将强化网络效应。
比特币与风险资产同步波动,而风险资产已为2026年的强劲表现做好准备。因此,比特币也已具备2026年大幅上涨的基础。
曙光就在前方
我总会回想起“解放日”时期的场景:标普500指数下跌20%,经济学家预警衰退,人们恐慌性抛售。当时我提出,六个月后回望,我们会发现当初的恐慌毫无根据。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如今,我对比特币抱有同样的看法。诚然,此次回调令人痛苦,市场情绪极度糟糕,恐惧与贪婪指数跌至15,与“解放日”低点持平。但牛市中的回调总让人感觉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总让人觉得“这次不一样”,总让人相信上涨行情已经终结。
但对于那些能穿透恐惧的人来说,这些回调永远都是买入机会。
在我的交易生涯中,我经历了无数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8年巴西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解放日”恐慌——我深知,这些令人不安的时刻,从未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可怕。一个核心真相始终未变:如果你能摆脱恐惧,这些时刻将带来最优质的投资机会。
比特币并未崩溃,数字资产也不会消亡。当前正在发生的一切,都是理应发生的:一种不断成熟的风险资产,仍在从2022年的寒冬中复苏,目前正伴随不确定性与仓位调整,与其他风险资产同步回调。与4月不同的是,此次回调范围更窄,主要集中在成长股与加密货币,而非全面的市场恐慌——这更为健康,意味着市场正在进行差异化定价,也意味着当复苏来临时,上涨可能会更迅猛、更具针对性。
对于那些能够洞察机会的人来说,现在正是增持的时机。并非鲁莽加仓,并非加杠杆操作,并非投入输不起的钱,而是基于基本面、秉持信念,审慎且坚定地布局。
在人工智能驱动投资超额收益的背景下,市场将会波动剧烈。各国政府在应对这一颠覆性力量时面临重重挑战,未来难免会出现令人恐慌的时刻,疑虑也会持续存在,媒体头条将充斥着关于崩盘与熊市的喧嚣。请忽略这些噪音,聚焦基本面:人工智能是我们此生见证的最重要、最强大的创新,它将在未来几年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日子。
当所有人都看到曙光时,再布局就为时已晚。如今,加密货币市场的恐惧与贪婪指数低至15,市场参与者纷纷投降,隧道依然黑暗——但机会就在此刻。
六个月后,就像“解放日”时那样,比特币的市场叙事将截然不同。当我们回望当前的价格与情绪,会不禁疑惑:当初我们为何会产生怀疑?
曙光已然存在。你只需愿意去看见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