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链百科  > 禁止向未成年人制作传播暴力色情信息_对网络“三俗”要零容忍

禁止向未成年人制作传播暴力色情信息_对网络“三俗”要零容忍

广告 X
OK欧意app

主流交易所一应俱全,立即下载进入加密世界

立即下载认证享受新用户福利

禁止向未成年人制作传播暴力色情信息_对网络“三俗”要零容忍最近引发大家的关注,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这件事会有怎么样的发展?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对网络“三俗”要零容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图:张丹峰 本期统筹:陈圆圆**

**核心阅读**

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对不良内容缺乏鉴别力,因此对可能危害未成年人的网络不良内容必须“零容忍”。不能让网络“三俗”污染孩子的纯洁眼睛和心灵。

当前,青少年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消费主体,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拓宽视野、丰富生活,但同时也可能接触到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影响身心健康。

近期,中央网信办启动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等,以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同时,坚决清理散布暴力血腥、暗黑恐怖、教唆犯罪等内容的视频

---

**不良内容的危害:易受诱导、盲目效仿、沉迷深陷**

视频直播平台的一些机制和内容可能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例如,主播搭讪、诱导打赏等问题屡见不鲜。2019年,成都一名11岁儿童小伟迷上了游戏直播,在直播间中,打赏越多的网友得到的关注越多。为了获得主播更多关注,小伟用爷爷的退休金先后打赏了4万元。然而,此类行为发生后的维权往往十分困难。“网络交易在虚拟情境下进行,监护人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退款索赔较为困难。”广西东方意远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宋思麒指出。

此外,一些家长也表达了担忧。例如,“佩琪”是一名3岁的女孩,她的母亲频繁拍摄她胡吃海塞油腻食物的视频,并配文“3岁66斤胖妹……马上突破100斤”,这些视频获得了极高的播放量,其中最高的一条播放量超过55万次。类似的内容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引发模仿行为。

另一名家长在网上留言称:“画面及音效恐怖阴暗,存在大量暴力画面,我家孩子自从迷上这款游戏以后,精神萎靡、情绪暴躁。”这表明,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不仅可能成为“三俗”内容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和助推者。2020年,初中生杨某因个人矛盾纠集多人对同学金某拳打脚踢,并拍摄侮辱性视频上传至微信群。这些视频迅速扩散至多个社交平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所所长杨国新指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对不良内容缺乏鉴别力,又容易模仿。”

---

**整治乱象齐发力:落实法律法规、开展专项行动、建立常态机制**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祖安文化”的脏话骂人行为在游戏社区、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广泛传播,对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伤害。

“不但要整治社会上的流氓,也要整治网上的流氓!”一名网友这样形容整治网络“三俗”内容的迫切性。

我国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与此同时,围绕网络“三俗”的专项整治行动也在不断推进。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检查网络文化市场中的低俗、庸俗、媚俗、炫富拜金、危害社会公德等禁止内容问题。7月启动的“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包括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以及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不足在内的7类突出问题,要求各网站平台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保持“零容忍”态度。

除专项整治外,各地还陆续建立了常态化整治机制,同时大力推广社会监督举报平台,强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例如,今年3月,浙江省杭州互联网法院办结了全国首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强化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今年7月,河北等地陆续开通了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专项举报电话,开展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受理工作。近3年来,广西网信办共清理低俗、庸俗、媚俗有害信息1600余条,关闭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网站平台(公众账号)121个。

---

**完善对策防反弹:网上网下联动、整合监管力量、加强关心引导**

减少网络“三俗”内容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做好网络不良内容的预防、监管和整治工作,还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和关爱。要做到网上网下联动,“清网”与“育人”双管齐下。

“网络经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监管存在一定难度。有些网络违法违规实施主体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某个区域IP的访问行为,使执法人员无法监测到网站的违法违规行为。”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庆锋表示,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传播具有隐蔽性,平台运营者流动性大;另一方面,网络执法人员数量不足,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研判处置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进一步提升和整合监管整治的力量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网信办主任金化伦建议:“有关行政部门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对有害信息的研判处置能力,在重点领域加大人员投入。同时,应加强动态网络巡查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对违法违规内容进行事前拦截和屏蔽。监管部门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并视情况组织‘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反复。”

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和关爱。未成年人参与传播和制作不良网络内容的主要原因是对不良网络内容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增强打击网络“三俗”的教育宣传力度,正面宣传引导合理健康上网,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

为何有的未成年人会在直播间进行大额打赏?杨国新分析道:“直播间打赏能获得来自主播和观众的即时正反馈,而未成年人辨别力不强,容易被误导,从而导致冲动消费。”他建议,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学校也需要建立多元的价值评价体系,开展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孩子提供更多自我实现的平台。

---

**结语**

网络环境的净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专项行动的开展以及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网络“三俗”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确保网络空间清朗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到网上网下联动,才能真正实现“清网”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3日 14版)

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制作传播暴力色情信息_对网络“三俗”要零容忍的内容小编就阐述到这里了,希望本篇的信息能够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想要更多最新的内容记得关注软件站哟!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