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市场  > 中国平安联合发布《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 ,推出“平安地震巨灾模型”

中国平安联合发布《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 ,推出“平安地震巨灾模型”

  2025年5月16日,为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中国平安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甘肃省地震局、临夏州人民政府以及积石山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2025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活动,并联合发布《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

  活动上,中国平安联合积石山县启动基层应急能力专项提升“四个一”行动,即建立一套应急管理体系、开展一系列实操演练及安全培训、推广一本科普指南、开展一次校园应急场所改造。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产险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布《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系列科普丛书(下称《科普指南》)。

  此外,平安产险正式对外发布了“平安地震巨灾模型”,并介绍了该模型原理功能,技术支撑以及在风险减量中的创新实践。平安产险甘肃分公司还与甘肃省地震局就“防灾减灾救灾、地震巨灾保险研究在甘推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建设全链路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平安产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龙泉表示,防震减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份《科普指南》的诞生恰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平安产险将持续与政府、科研机构、社团组织和社会公众携手,推动防震减灾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免疫”跃迁。来自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甘肃省地震局、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教育厅、临夏州人民政府,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平安等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出席活动,分享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与巨灾保险应用,助力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政企协作守护生命防线,助推灾害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旨在推动全社会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平安产险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发布《科普指南》,系统介绍了地震灾害的发生机制、震后自救技巧、互救原则与方式、灾后生活重建以及建筑抗震设计等内容。

  政企协作筑防灾减灾防线,平安产险甘肃分公司与甘肃省地震局就“防灾减灾救灾、地震巨灾保险研究在甘推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通过政策协同创新、科技数据融合、防灾减灾培训、民生保障方案、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为全国地震巨灾保险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甘肃样本”。

  地震灾害风险防范不能仅依赖“被动应对”,需要构建“全周期、多层次、全社会参与”的主动防御体系。本次中国平安联合临夏州积石山县发起的基层应急能力专项提升“四个一”行动,将进一步完善全县地震灾区16个安置点应急组织机构和网格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及工作手册;以演促练,组织政府人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及师生群体开展应急演练;向积石山县家庭发放地震防灾科普手册,学习避险、逃生及自救互救知识;以大河家中学为试点,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增设应急照明、通信设施、医疗急救站及物资储备仓库,改造疏散通道并完善标识系统,提升校园应急保障能力。据悉,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中国平安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开展“平安驰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送温暖”行动,向积石山灾区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郑国光指出,防灾减灾既要靠政府主导,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深化与中国平安等企业合作,未来将继续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让科学避险意识扎根基层,助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甘肃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石玉成表示,甘肃作为全国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通过构建“监测智能、预警精准、防御科学、处置高效”的现代化地震安全体系,近三年高效应对5次5级以上地震,防震减灾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普指南》的发布是贯彻“两翼齐飞”理念的生动实践,其“常识-预防-应对-保障”四维架构融合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为企业、社区等各主体掌握避震技能提供了科学指引。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张晓博提出,当前正值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普指南》的发布为公众提供了科学指导,期待通过此次活动动员更多民众参与防灾减灾实践,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陈遥表示,基层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最初一公里”和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第一道防线”。中国平安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进应急管理“1 N”政企协作模式向重点区域延伸、向细分领域拓展,凝聚各方力量,助推灾害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风险。

  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构建全国防灾减灾新生态

  活动上,平安产险正式对外发布了平安地震巨灾模型。据介绍,该模型是平安产险针对中国地震频发且风险评估需求迫切的背景下研发的创新工具,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完善巨灾保障体系。该模型以多源高精度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随机事件模型、地震动场模型、易损性模型和地震损失模型四大核心模块,结合超算算力、时空大数据平台及专业人才团队,实现地震风险的科学量化与精准评估。其技术特点包括公里级模拟精度、秒级响应能力及国产化软硬件保障,可生成地震风险地图,支持风险识别、防灾减灾及巨灾产品开发三大场景应用。此外,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平安产险自研的“鹰眼系统”已通过多灾种灾害风险精准识别、预警及管理,搭建了包括地震在内的10余种灾害的数字化风险地图,能够提供近20种灾害的精准预警,并具备应对地震、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的概率计算模型。2024年,平安产险通过平安企业宝等APP通知、短信提醒、AI电话多种方式,累计预警台风、暴雨等灾害41.1万场,发出预警信息105.5亿次,线下提供现场服务超20万次,总共覆盖6734万个人及企业客户。

  为深化科技创新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2024年10月,平安产险在广东东莞发起成立了“大湾区风险减量创新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当地科学院、高校等20余家专业机构资源,创新打造“AI视频预警 远程值班干预 专家精准巡检”管理模式。该模式已在东莞25个镇街实现工程事故隐患的即时发现与处置,2025年累计触发风险预警237次,远程干预46次,实现72个工程项目零事故,有效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同时,依托“安责险科技预防体系”为405家企业排查隐患57处,覆盖1140家企业超114亿元风险保障。

  中国平安表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险的天职,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线。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对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意义重大。公司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保险 科技 服务”优势,深入开展“风险减量 公益”行动,积极参与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平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