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市场  > 华泰柏瑞基金柳军:中国ETF市场六年增长六倍,未来在普惠金融领域大有可为

华泰柏瑞基金柳军:中国ETF市场六年增长六倍,未来在普惠金融领域大有可为

  5月24日,第十二期“陆家嘴金融沙龙”在上海浦东成功举办,本期主题聚焦ETF市场规模扩张中的提质路径与资产配置创新。

  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指数投资部总监柳军围绕中国ETF市场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未来趋势及基金公司的布局策略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指出,中国ETF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未来在政策支持与投资者需求驱动下,有望成为普惠金融的核心载体,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六年六倍增速,被动投资时代到来

  柳军回顾,自2018年巴菲特“十年赌约”结束以来,A股指数基金规模实现六年六倍增长。其中,ETF作为可交易的指数基金,规模在一年内接连突破2万亿、3万亿大关,目前已达4万亿左右。截至去年四季度,被动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与规模均首次超过主动股票基金,标志着被动投资时代到来。

  对比美国市场,中国指数基金用20年时间走完了美国50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增速惊人,但从资管规模和股票市值的渗透率看,与发达市场仍有差距。

  柳军认为,ETF凭借简单高效、透明低成本、风险分散等优势,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他特别提到,ETF“平均但不平庸”的特性与道家“无为而为、顺势而为”的哲学相通,契合普惠金融“低门槛、广覆盖”的理念,让普通投资者能够通过分散化投资获取市场平均收益。

  ETF的工具属性愈发重要

  柳军指出,大类资产、行业轮动、风格切换的高频化,使得ETF的工具属性愈发重要。其快速反映市场变化、灵活配置的特点,能帮助投资者跟上市场节奏,这与信息化时代“去中心化”的投资趋势不谋而合。他形象地将ETF的运用比作“四两拨千斤”,强调主动投资与被动工具的有机结合,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提升配置效率。

  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更是ETF市场发展的底层支撑。从中央汇金借助ETF稳定市场,到新“国九条”鼓励ETF发展,再到ETF联接基金Y份额纳入个人养老投资标的,以及今年《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投资风格稳定性的要求,政策形成了完整链条。

  公募布局ETF优选宽基、红利类

  针对当前ETF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内卷的现状,柳军强调,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而非盲目追逐赛道。具体来看,公司布局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优先选择宽基、红利类等适合配置型资金的产品。二是避免布局容量过小的赛道型产品,以防资金进出导致指数大幅波动。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ETF管理人已达53家,持有人户数超2000万户(较2017年增长27倍),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占比均显著提升,这一结构变化表明ETF的工具属性已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我国ETF市场在“普惠金融”方面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柳军对ETF市场充满信心。他指出,在“以投资者为本”的行业共识下,ETF将继续作为资产配置长期化、多元化的核心载体。政策层面,从资本市场改革到具体产品审批,均释放出鼓励信号;需求层面,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财富管理需求的升级,将为ETF注入持续动力。

  柳军总结道,未来中国ETF市场需在产品创新(如跨境、策略类产品)、投资者教育(与销售渠道、媒体形成投教合力)、风险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实现“让ETF走进更多投资者视野,在资产配置中少走弯路”的目标。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与投资者认知深化,ETF有望在普惠金融领域开辟新蓝海,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国民级”投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