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港股融资规模或超预期!A股公司赴港上市,哪些投资机遇值得关注?
在经历了数年的低迷后,港股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终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上半年分别上涨了20%、19.05%和18.68%,领跑全球。与此同时,港股IPO市场异常火爆,上半年新股首发募资金额超千亿港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时隔四年重返全球首位。
有机构分析认为,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的强势复苏,是政策优化、资本回流、优质企业供给增加和市场信心修复共振的结果,预计下半年的市场热度还将延续。
港股IPO融资额重回千亿
据Choice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共有42只新股IPO上市(不包括收购合并),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40%;新股首发募集资金累计约1071亿港元,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463亿港元、2024年全年的879亿港元。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港股IPO募资额在5月达到单月峰值,上市公司数量则是6月最多。具体来看,5月共有10家公司上市,募资金额超过570亿港元,这主要归功于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两个大项目的落地。Choice数据统计,宁德时代港股IPO募资409.63亿港元,恒瑞医药港股IPO募资113.62亿港元,截至目前排名2025年港股IPO募资规模前二。6月共有15家公司上市,募资金额接近280亿港元,当月上市的海天味业募资规模超过100亿港元,三花智控募资规模也超过90亿港元。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家,截至目前,排名2025年募资额前十的还有蜜雪集团(39.63亿港元)、赤峰黄金(32.45亿港元)、新吉奥房车(30.48亿港元)、南山铝业国际(23.78亿港元)、古茗(20.22亿港元)和布鲁可(19.14亿港元)。
分行业来看,上半年来自医疗保健、可选消费、日常消费行业的新股分别有10家、8家、7家,加起来占比过半。
港股“打新”赚钱效应回升
上半年港股市场表现优异,港股“打新”的赚钱效应也随之回升。据Wind数据统计,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新股的上市首日破发率为30.2%,比2024年全年的35.7%又有所降低,延续自2021年创出45.7%峰值以来的下降趋势。
具体到个股表现,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新股首日表现最好的是映恩生物-B,首日涨幅达到116.7%;然后是药捷安康-B,首日上涨78.71%;此外,云知声、蜜雪集团、佰泽医疗、布鲁可、沪上阿姨等7只个股上市首日的涨幅超过40%。记者注意到,首日涨幅排名靠前的个股多数来自生物医药、新消费等近期港股大热赛道,蜜雪集团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60%,同为新茶饮品牌的古茗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80%。
赚钱效应回升,港股IPO的认购也十分火爆。据记者粗略统计,布鲁可、蜜雪集团、沪上阿姨、药捷安康-B、IFBH五家公司的网上发行有效认购倍数超过1000倍。其中,布鲁可公开发售获得超过6000倍的超额认购,融资认购金额超过8000亿港元,申购一手中签率为10%。现象级IPO蜜雪集团的融资申购倍数达到5324倍,认购金额达到1.84万亿港元,申购一手中签率也是10%。
影响港股IPO的核心驱动力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徐经纬指出,香港对内地企业上市融资具有独特优势,即独特的投资人结构使企业能够接触多元投资者群体,同时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助力企业拓展国际业务。此外,香港上市制度改革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宽阔的融资道路,通过以高透明度的规则作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推出科企专线、增设针对特专科技公司的18C政策等措施,持续提升上市确定性。徐经纬此前在出席活动时表示,港交所将继续提升上市制度的适应性和透明度,加强与内地监管机构的协同配合,推动跨境信息对接和监管互认,降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制度性门槛。
从机构的角度,长江证券认为,2025年港股IPO市场火爆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制度红利、港股市场活跃度上升、企业国际化的内在融资需求这三方面。政策方面,中国证监会推出5项鼓励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措施,港交所也优化规则并设立“科企专线”为生物医药和AI等特专科技公司提供上市便利,显著降低了上市门槛。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促使部分企业选择香港作为替代或首选上市地。市场层面,港股本身在2025年表现强劲,其“新经济”行业占比更高,更契合行情主线,且红利资产估值普遍低于A股,更具吸引力;同时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极大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企业需求方面,内地企业加速海外扩张,亟须通过香港市场筹集资金用于海外产能建设、品牌推广及研发;此外,港股汇聚了外资和熟悉内地资产的南向资金,后者在新兴产业的持股比例提升,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合理的估值和更强的流动性支持。
关注A股企业赴港上市可能带来的投资机遇
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的热潮尤为值得关注。据记者粗略统计,2020年—2024年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数量分别为3家、2家、4家、1家、3家,而2025年光是上半年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数量就达到了8家,分别是南山铝业、三花智控、海天味业、吉宏股份、恒瑞医药、宁德时代、钧达股份和赤峰黄金。此外,2024年二季度以来,已有60多家公司公告计划赴港上市,其中40多家已经在递表阶段。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茜芝指出,随着港股市场的活跃和A H上市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这一模式对内地企业上市融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马茜芝认为,A H上市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港股资本市场的活跃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机会;其次,内地和香港两地的政策支持为A H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A H上市模式不仅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还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知名度。同时,通过引入基石投资者和优化股东结构,企业能够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投资的角度,长江证券建议关注龙头企业赴港上市为A股带来的机遇。历史数据显示,A股企业赴港上市前,股价往往有较高的上涨概率,2025年初以来上涨行情尤为明显。不妨以赴港上市事件作为驱动因素,以此构建策略,提前布局A股上市公司。此外,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后的“入通”机遇也值得关注。历史数据显示,有机会进入港股通的潜在公司在“入通”前的上涨概率较高,特别是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农林牧渔、商贸零售等行业的相关公司。
中资券商占据港股保荐市场主导地位
2025年上半年的港股保荐市场呈现中资机构主导格局。上半年保荐规模排名前五的机构里有3家是中资机构,其中中金公司以保荐13单、保荐规模214.6亿港元的成绩居首,排名第二的华泰国际保荐9单、保荐规模133.9亿港元,中信建投保荐了3单,保荐规模超过110亿港元,排名第四。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认为,中资券商在港股保荐市场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港股IPO中A股企业赴港上市项目增加,中资券商对A股公司的资源积累更具优势;另一方面也与近年外资机构活跃度降低,外资中介对海外投资者的覆盖优势削弱等因素相关。
从递表企业披露的保荐信息看,中资机构也占据上风。据粗略统计,中信证券国际、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的保荐数量分别为62家、57家、25家,成为保荐“主力军”;中信建投、国泰君安、招银国际等中资机构的保荐数量也都超过10家。
展望下半年,德勤中国认为,若当前利好的市场态势能够持续,2025年香港市场的融资规模将超出此前预期。普华永道认为,下半年港股IPO会继续保持升势,预测2025年全年将有90—100家企业在香港上市,筹资金额有望超过2000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