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热浪喜人 警惕资本效率隐性流失
7805亿元!这是上半年A股市场的定增募集资金总额。
当看到IPO日报的统计数据时,笔者有点儿不敢相信,这增速太猛了!
我们来看一下报道:截至6月30日,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共计实施了78个定增项目,募集资金总额为7805.1亿元。去年同期共计实施了83个增发项目,募资金额累计977.9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募资总额大幅上涨近700%。
笔者以为,上半年定增市场的爆发式回温,体现了A股市场融资功能的显著修复。与去年同期相比,700%的增幅背后,是政策松绑与市场信心回升的双重驱动。监管层对再融资规则的优化,缩短了审核周期,降低了参与门槛,使得更多优质企业能够通过定增渠道获得发展资金。
当然,A股定增的融资额大大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宏观经济日益企稳,反映了上市公司投资意愿在不断增强。
透过今年上半年的定增,笔者发现银行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迅速,其中中国银行1650亿元、邮储银行1300亿元、交通银行1200亿元、建设银行1050亿元,也就是说,仅上述四大银行的募资额就超过5000亿元,让它们成了今年上半年定增募资大军中最靓的仔。
一直以来,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就是A股最赚钱的领域,如果笔者没记错,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盈利大约占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6成以上,如今它们加速融资增加本金,势必继续增加它们的资本实力,从而增加获得盈利的能力。笔者以为,银行等金融企业的盈利不断增加固然是好事,但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也在考验着它们的定增资金使用效率。
笔者以为,定增融资数据快速增长之下也可能暗藏隐忧。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过度融资”之嫌,募集资金使用效率面临拷问。
举例来说,日前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川科技”)发布上市以来最大规模再融资计划,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1.32亿元,然而长川科技却面临着尴尬之局:前次募投项目两度延期。长川科技 2021年定增中,有2.6亿元用于“探针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最初计划2023年完成,2024年4月首次延期至2024年底,同年12月再度延期至2025年底。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2月浙江证监局对长川科技出具警示函:发现公司存在三方面问题,分别为2022年提前确认收入导致财报不准确;募集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销售内控管理不规范。董事长赵轶、财务总监唐永娟等高管均被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诚信档案。如此背景下,长川科技的再次定增,如何说服监管层和投资者?
定增作为高效的融资工具,是许多上市公司快速扩张的首选,但有的机构投资者将定增视为短期套利工具,通过折价认购、快速减持的方式获取无风险收益,这种投机行为会扭曲定增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定增就可能异化为财富再分配的游戏。
笔者以为,定增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监管框架。一方面,要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对募集资金投向实施穿透式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完善定增股份的锁定期安排,抑制短期投机冲动,引导长期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