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比亚迪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推迟了
若说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新顶流”是谁?
答案是3月底上市的小米SU7。
自3月28日上市以来,新车为小米带来的热度居高不下,在某种程度上它正在冲击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
大众除了关注小米汽车未来的产能爬坡进展之外,对其性能和服务也在进行审判,毕竟造势很容易,造好车很难!
而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也卷到了充电领域,我们可以发现,雷军宣布小米SU7车型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达到99%以上,号称累计测试超过200款不同型号的充电桩,总共18900根。
令市场瞩目的是,小米还推出了自家家用充电桩,号称“一键开盖,即插即充”,同时支持OTA升级,其中7kW充电功率版3999元,11kW充电功率版5999元。同时表示,目前正在北京、上海、杭州建设小米超级充电站。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充电桩作为其基础补能配套设施,已成为推广和普及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重要一环。各大车企已经打响了这场充电之战,尤其是聚焦超充频频布局。
1.人人都有“补能焦虑”
进入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
我国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换的关键要素,因此,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设施也应运成为转型过程中最基础的抓手,其发展是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基本保障。自从2006年比亚迪在深圳建设了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以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电动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截止2023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比增加65%。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从充电桩产业链看,建设到运营主要涉及充电设备制造商、充电建设运营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商,国内充电产业链上的这几类从业者往往身份重合、同时涉足多个功能领域。
然而,目前充电网络建设远落后于规划。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41万辆,车桩比2.4:1,与《发展指南》规划的车桩比1:1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更何况,无论是对用户还有车企而言,他们都有所谓的“补能焦虑”。前者目前选择购买电动车的主要顾虑依旧是充电问题,即充电慢、充电不便,对于车企来说,补能问题亟待解决,不然也会成为制约新能车渗透率提升的桎梏。
为了满足市场的快速补能需求,新能源充电走过“跑马圈地”的阶段,进入重视效率的竞争,包括小米在内的有志之士纷纷瞄准了超充技术这一在充电桩市场还未饱和的市场空间。
一般而言,充电桩根据充电速度的不同,可分为慢充、快充、超充,普遍对50kW及以下充电功率称为慢充桩,50-150kW为快充桩,150kW以上为超充桩,超充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如今的新能源车想要快速补能,需要向大功率的超快充发力。
目前实现大功率快充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大电流快充技术,二是高压快充技术。前者需要热管理技术,实现难度较大,高压快充技术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快速补能方式,而在超充的标准下,高电压技术路径通过整车800V架构升级而实现,充电电压不低于750V,且电流不低于400A。
从市场格局来看,特斯拉从2012年9月开始布局超级充电站网络,如今在全球的超级充电桩数量已达到5.5万个,位居全球第一,已100%实现中国大陆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覆盖。中国车企也在奋力追赶,公开信息显示,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先进纯电动汽车搭载的电池均来自400伏电压平台,支持超充的新能源车型约40款。比亚迪、特斯拉、小鹏、理想、埃安、极氪等多家厂商均已发布800伏电压平台超充车型,不过,由于技术发展上限有限,玩家较少,都正在努力布局这一未来技术方向。
而为了应对大功率导致热效应显著增加,液冷技术存在明显优势,例如,基于模块与外界环境隔绝,有效降低充电设备的损坏率,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液冷充电桩的散热能力明显提升,降低了功率器件的数量,提高了模块的可靠性等。
2023年开始,华为率先在市场上开展了大规模的“600KW全液冷超充桩”建设,目前华为全液冷超充部署已超1万桩,覆盖全国31个省份,预计2024年底在全国340 全国城市和主要公路布局10万 华为全液冷超/快充。这种超充桩适配车型广最大可输出电压1000V、电流600A,单枪功率最高可达600kW,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在理想状态下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前面也提到,本文的小米不甘落后,小米SU7、小米SU7 Pro均属于碳化硅400V电压平台,15分钟至快补能350km。小米SU7 Max则采用871V高压平台,5分钟至快补能 220km,15分钟至快补能 510km。同时它也采用了600kW液冷超充方案,公布了首批规划城市。有意思的是,在小米的首张蓝图里,有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甚至有杭州这样的新一线,却没有如今发力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的深圳,其布局战略值得一探。
2.没选深圳,拥抱北上杭
在讨论小米布局北上杭的战略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深圳对超充站的布局了解行业的发展共性,即建立超充站的必要要素。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截止到2023年底,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湖北、山东、北京、安徽、河南、四川TOP10地区的公共充电桩建设数量合计占比超过70%,区域应用市场较为集中。
广东继续成了领头羊,其中,深圳尤为亮眼,根据《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深圳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上海、苏州、北京、常州等紧随其后。
深圳之所以敢于剑指“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在于政策驱动、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所带来的底气。
从顶层设计上,政府的利好扶持是超充产品应用推广的重要驱动力。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实施《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以“一杯咖啡,满电出发”为口号的超充将成为深圳新的城市名片。同时,深圳是全国首个拥有超充设备分级评价和超级充电站设计两项地方标准的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上已形成了良好的全产业链生态。
2023年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44.3万辆,其中,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78万辆,荣登全国第一,增幅达104.2%,打败上海与西安,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巨头贡献明显,总部位于深圳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2023年第四季度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超过特斯拉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已拥有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技术链条闭环,覆盖电芯模组、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各环节;拥有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锂离子储能等技术处于全球前列。
深圳提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不是空话,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预计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0万辆左右。巨大的增量需求背后,也使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得益于充分发挥了集群优势,深圳已形成了完整的充电桩产业链布局。
公开信息显示,仅在充电桩产业链条上,深圳就集结了20多家深圳上市公司。其中,整桩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在充电桩核心零部件充电模块领域(约占终端成本50%),永联、英飞源、优优绿能、华为、科华、麦格米特、盛弘、英可瑞等8家深圳本土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70%。
作为本土的领军者,比亚迪在充电方面的布局值得关注,虽然作为“新能源汽车一哥”,基于自身战略布局的角度,它并没有自建充电站,但在充分考虑现有的市场环境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和体验。
回顾过往,早在2015年比亚迪就已推出800V高压平台,当时在2015款唐DM、2015款秦EV和e5上进行了量产,成为最早应用这一技术的新能源车企。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低压充电桩与高压车型的充电需求不兼容,比亚迪全球首创升压充电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在充电过程中对电压进行升压处理,使得高压车型能与低压充电桩兼容,进一步提高了充电效率。
同时,基于电动汽车充电标准尚未形成共识,比亚迪发布乘用车双枪超充技术,这一技术主要通过两个充电枪同时给电动汽车充电,最大功率可达230kW,公共快充桩上实现15分钟充电350公里,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十分便利地提高充电速度和效率。
可以发现,比亚迪从自身的战略角度和用户体验出发,主打一个思路:与其让用户和自己去争夺还未走向大众化的超充桩,不如充分利用现有超过百万台的公共快充桩资源带来更好捷的充电体验。相比之下,小米若在深圳花大力气自建超充站,或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反观北上杭同样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加速行进,而且它们都具备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形成了自身的区域集聚优势,利于增强充电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超充的延伸发展。小米率先选择去北上杭建设超充站,也是想要拥有产业聚合优势,即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与布局,结合成熟的产业链高度配套与联动,进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机会。
先来看上海,上海一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策源地,它离不开巨头对其的投入。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业链本土化率已达到95%,截止到去年11月,其已在上海建成194座超充站和1500根超级充电桩,巨头的稳定布局使得这里的超充产业链拥有深耕的底气。
同时,小米汽车全国首家交付中心在松江九淦168园区,这一园区以“新能源 信创”为主导,已吸引了众多汽车头部品牌入驻,包括阿维塔汽车交付中心,小鹏汽车交付、维保、销售中心及旗舰店,理想汽车维修中心,零跑汽车上海旗舰展厅,长安启源4s店等,这些都代表着完整的产业生态和强劲的消费市场,利于小米的超充站进一步发挥效用。
杭州的钱塘汽车产业发展也不落下风,截至2023年,钱塘的汽车及关联制造产业产值1139亿元,实现汽车产量23.24万辆,占杭州市汽车整车产量的99%以上。这里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超300家,拥有长安福特、广汽乘用车、吉利3家整车龙头企业,麦格纳、李尔、卡斯马、三花等超20家汽车零配件企业,涉及出行、智能网联、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与供应链产品等多个领域。而小米汽车杭州交付中心项目落户钱塘区下沙街道梦马汽车港,是钱塘区落地的首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销售总部基地,未来将成为小米汽车在杭州地区的销售结算总部。此外,截至今年4月初,全市已新建充电设施1626个,完成率达54.2%,今年计划新增和改造充电设施3000个,存在潜力。
至于北京,它是中国拥有自动驾驶汽车企业和创新人才最多的城市,拥有形成了领先的自动驾驶产业生态,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还有提升空间。
公开信息显示,在京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近120家,然而,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名里并没有它的身影,为了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北京曾提出要优化调整高精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小米汽车开工、理想汽车建设,而小米造车也迫切需要步入正轨,也是一种双向奔赴。北京一边高速搞定小米造车资质,还在选址建厂、环评审批、生产资质等提供资源和支持,为小米汽车的投产和上市保驾护航。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小米超级工厂在亦庄诞生,该工厂完成了生产到交付的全过程,顺利实现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既定目标。
新车发布会后,雷军曾言,三年之内,小米从0走到今天,北京地方政府做出巨大贡献,我是真心感谢北京。显然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小米的新能源汽车蓝图有着支撑作用,结合北京通过引进巨头等举措而不断加固其新能源产业基础,这也利于小米产业链进一步扎根,尤其将超充桩的建设做稳做实。
3.潜力股在哪?
当下我国超充站的建设还处于成长期,但伴随着充电桩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其发展空间可期。
纵观全国,广东以及江浙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较为完善,充电桩各环节企业数量较多,对于市场的辐射作用较强,北上杭深等城市已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龙头企业聚集于此发光发热,小米等新入局者自然会做出权衡,扎根其中。
我们会发现,在利好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新能源”被摆在突出位置,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活力至关重要,尤其是龙头企业会起到显著的关键作用,对产业上下游拉动效应凸显。链主企业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一起强,形成一个个强有力的产业链,进而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那么,基于上述的条件,除了那些头部城市,全国范围内还有哪些黑马?根据前瞻智慧招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郑州、西安、成都等地均有潜力。
例如,西安本身是传统的工业城市,2022年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少不了比亚迪的支持,一方面西安在政策优待上给予支持,比亚迪也不断在西安建厂扩产,布局产业链,目前西安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掌握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并吸引了三星环新、众迪锂电池、法士特、航天民芯、特锐德等一批重点企业,以及海格电气、清泰科新能源、强中动力电池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利于促进超充产业发展。
整体来说,超充是有效破解“补能焦虑”的利器,从产业链上下游带动新一轮技术迭代,伴随着市场落地,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补齐短板,实现升级变革,各大城市若能乘风而上,抓住机遇,对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有着直接利好。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参考资料:
【1】《深圳,一座崛起中的“超充之城”》,界面新闻
【2】《充电“便捷似加油”如何实现——深圳市推动“超充之城”建设调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