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年内大额产业债融资项目较去年同期翻番 募集资金靶向浇灌重点领域

年内大额产业债融资项目较去年同期翻番 募集资金靶向浇灌重点领域

  据Wind资讯统计,随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八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上市,年内新增大额(发行规模在百亿元及以上,以实际发行规模计产业债项目累计达21单,相较去年同期翻番,发行规模合计达3110亿元。

  这是当前产业债市场发行热度高涨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得益于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与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等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产业债发行总量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显著增强——资金持续向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领域以及智慧城市、新基建等新兴城市发展方向倾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筑牢资金保障。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产业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定向支持,既是稳增长政策的重要抓手,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直接体现。展望未来,在政策持续发力和市场机制不断健全的背景下,产业债发行和净融资有望保持较高规模,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经济新动能等方面发挥更关键作用。

  交易所市场表现亮眼

  今年以来,产业债发行延续去年活跃态势,总体规模稳步增长。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已有4309只产业债成功发行(含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规模合计达4.11万亿元,发行数量及规模同比分别增长10.57%和1.6%。

  尽管整体规模涨幅相对温和,但大额项目爆发式增长成为亮点。其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十九期中期票据以500亿元的发行规模强势登顶,刷新自2022年以来产业债融资规模纪录。

  与此同时,交易所市场表现尤为亮眼。数据显示,上述4309只产业债中,有1206只选择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发行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数量与规模分别同比增长45.13%和30.31%,成为产业债发行的新增长极。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看来,这与政策支持持续加码紧密相关。例如中国证监会在2025年1月13日召开的系统工作会议上,将“提高产业债融资比重,加快REITs市场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为产业债市场扩容提供了清晰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

  此外,产业债对经济重点领域的资金引导效能显著提升。以年内21单大额产业债项目为例,其中,12单来自公用事业领域,聚焦电网升级、城市水务等民生基建;2单来自能源领域,重点支持风光电储一体化项目;2单投向工业领域,用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这既体现了对“两新一重”建设的倾斜,也反映出对产业升级的关注,凸显了产业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产业债的发行通常涉及有明确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企业,通过支持关键领域发展,有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投资端堵点尚待破解

  事实上,长期以来,部分投资机构对产业债发行的关注度不高、信任度不够、认购意愿不强,导致产业债发行成本相对较高,甚至有时被“一刀切”地无法纳入相关机构的投资“白名单”。

  数据显示,上述4309只产业债产品中,有2587只产品披露了认购倍数,平均值仅为1.016倍,有659只产品的认购倍数不到1倍。

  叶银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在产业债的购买中占主导地位,投资者对产业债的多样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投资者结构单一使得产业债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进而会限制产业债的价格发现机制和交易活跃度,从而影响产业债作为融资工具的效能。此外,银行主导的投资者结构可能导致市场上的投资价格偏低,从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

  由此可见,若要进一步释放产业债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不仅需在发行端优化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更需打通投资端堵点,让投资者“看得懂”产业债的价值逻辑,从而提升市场参与度与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债市场实现供需两端的良性互动。

  在此过程中,监管已进行诸多尝试。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近年来,其创设“交易所搭台,市场主体唱戏”的服务模式,通过支持产业企业开展路演,引导债券发行人全面提升发行端及存续端的信息披露质量,以信披可信、可用为指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对接,努力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投资者信心缺失、信用不认同等问题,引导投资者加强对产业债的关注,从而更好发挥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展望未来,叶银丹建议,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投资限制等方式鼓励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同时,可以加强与境外投资者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债的国际化,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流入国内市场。此外,为了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产业债市场应加强创新,推出不同风险和收益的债券产品。例如,可以推出基于行业或地区的分级债券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