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躺赚规模到拼收益 浮动费率机制倒逼理财行业转型
“产品不到10分钟就售罄了,预计后续将扩容5亿元额度。”招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7月8日,招银理财今年首推的浮动管理费理财产品开售,该产品管理费采用分档计提模式,费率与产品业绩挂钩。
此前,理财公司掀起多轮“降费潮”,部分产品管理费一度降至0费率。但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费率优惠吸引客户,不利于理财行业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理财产品管理费收取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部分理财公司探索建立与客户利益深度绑定的管理费收取机制。此项创新依托于理财公司经营逻辑的深层变革,意味着理财市场将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型,盈利模式从拼规模向拼收益转变。
浮动费率与收益绑定
招银理财推出的“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产品于7月8日正式开售,发行规模20亿元。该产品为R3(中风险等级产品,封闭期限36个月。该产品固收部分主投高等级信用债,形成核心底仓;权益部分主投高股息股票和银行优先股;另类投资主投与股债低相关的量化中性策略产品及黄金。
该产品最大的亮点在于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招商银行北京地区一位理财顾问告诉记者,在理财产品到期结算时,根据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三种情况,有三种管理费计算方式:
“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1.5%及以下,仅按0.25%/年的费率收取管理费;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高于1.5%但低于或等于4%,则在0.25%/年的费率基础上,再按照不高于0.15%/年的费率收取或有投资管理费,总管理费率不超过0.4%/年;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高于4%,则在0.25%/年的费率基础上,再按照不高于0.25%/年的费率收取或有投资管理费,总管理费率不超过0.5%/年。”
创新机制优于简单降费
2024年以来,理财公司掀起多轮“降费潮”。理财产品的管理费降低有利于吸引客户,但会对理财公司的业务收入产生一定影响。长期来看,过度依赖费率优惠来吸引客户,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产品的费率创新模式,招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一方面是经过对市场点位、产品策略、投资经理风格理念、历史业绩等多方面的评估,我们对产品有着高度信心,希望通过费率机制创新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向投资者传达信心;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新消费等产业升级渐成趋势,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持续推动,今年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明显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发行创新费率机制、高含权的理财产品,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关注多策略理财。”
“对理财公司而言,创新管理费收取机制将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提升产品透明度与客户信任度,有助于留住、吸引更多投资者。对投资者而言,此举将促使管理费结构更公平,有助于降低投资成本,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同时,引导投资者关注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而非短期净值波动,养成价值投资习惯。”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向记者表示。
深耕投研与风控
在传统模式下,理财产品管理费率为固定值,理财公司管理产品规模越大,管理费收入越多,这导致追求规模扩张成为不少理财公司的主要目标,而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的引入促使理财公司更加关注产品的业绩表现。
“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风险共担,将激励理财公司做好投资管理,尽可能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而非简单的产品规模扩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
董希淼表示,实施浮动管理费率机制意味着理财产品费率会调整,还意味着理财公司经营逻辑的重构。
“浮动费率产品更适合投资权益类、混合类资产,浮动管理费率机制可倒逼理财公司提升投研实力和风控水平,有助于推动理财市场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型。”董希淼说。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理财公司应加速提升投研能力,增强主动管理能力,在为投资者提供更好产品的同时,自身可以获得更多收益。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