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打造小微企业融资新生态
小微企业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有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小微协调机制”。目前,这一工作机制的运行效果如何?还有哪些难点待破解?近期,记者在山东走访调研了小微企业融资情况。
优化“联合会诊”机制
小微协调机制的核心是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桥梁。
从供需两端看,小微协调机制一头连着银行,通过引导银行加大信贷资金供给,优化对小微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疏通信息传递和资金传导的堵点、卡点;一头连着小微企业,全面了解辖内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帮扶,切实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
自小微协调机制建立以来,山东做精做深融资对接,着力推动形成破解融资难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从全省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看,截至目前,山东省已走访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524.5万户;银行机构通过协调机制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17万亿元。
当前,多地在深入落实小微协调机制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亮点举措。山东省通过建立小微企业融资“联合会诊”制度,对暂不符合办贷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会商辅导,协同解决企业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一制度自建立以来,山东省已开展“联合会诊”1366次,帮助4422家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有力推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走深走实。
具体来看,“联合会诊”制度主要分为四步。一是摸清企业问题。针对有融资需求,在推荐清单内暂不满足授信条件的企业,由走访团队或被推荐的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明确企业需完善哪些方面。二是提出帮扶对策。对于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银行机构按条目详细列出,3个工作日内向区县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反馈,并提出政府部门帮扶企业提升获贷能力的工作建议。三是开展定期会商。对难以立即解决的问题,区县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定期组织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召开“联合会诊”专题会,逐户对企业进行联合把脉问诊。四是做好跟踪辅导。区县协调机制、工作专班根据银行机构反馈建立企业问题清单,实行对账销号管理,逐户推动解决融资难题。
以青州市国丰食品有限公司为例,由于其缺乏足额抵质押物,从银行贷款的难度比较大。青州市小微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在走访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协调财政、科技等多部门会诊帮扶,指导银行机构用好政府数据资源,加强“银担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科技增信 担保增信”专属融资方案。
青州市国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义泽表示,企业在进行新品研发时遇到了资金瓶颈。多亏了青州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的支持,帮助协调从银行获得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在工作专班的协调支持下,青州农商银行借助“山东省科技云平台”名录库资源及市科技局联动统计等部门搭建的数据库资源,开发科融信贷产品,依据科技型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放大5倍标准授信,为国丰食品新增5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较同款产品优惠130个基点。同时,工作专班还协调推动青州市国控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其差额资金需求提供担保,担保费率较正常费率优惠0.5个百分点,为企业节约综合融资成本30余万元。
青州农商银行行长陈仁鹏表示,青州农商银行围绕山楂全产业链客户开展细致走访对接,线下上门服务与线上业务办理相结合,优先办理信用贷款,做到了无纸化办贷。目前,已为135家山楂行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贷款3亿元。
山东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小微协调机制更好发挥效能,山东统筹协调、加大走访摸排,通过明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协商解决—跟踪辅导”四步工作方法,形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闭环举措,推动更多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完善多元金融服务
除了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还积极深化小微协调机制,精准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融资需求,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解困。
石油化工、橡胶轮胎两个行业在东营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导产业中外贸企业较为密集。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如何让外贸企业既能及时融到备货资金,又能灵活应对外贸冲击,东营金融监管分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案。东营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基础上,该分局联合商务部门,筛选形成外贸企业清单,统筹梳理辖区金融机构外贸产品,形成金融支持外贸产品清单,全方位引导银行机构为外贸企业提供汇率避险、国际结算、进出口信用保险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我们就像企业的‘跨国结算秘书’。”农业银行东营分行行长肖月强表示,今年以来,围绕小微协调机制,该行金融服务团队走进企业,有效了解企业的业务诉求。为企业提供的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同质化同类化金融产品,而是发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特色优势,为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通过通力配合,为企业提供汇款、信用证等多种方式的结算一站式服务。
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在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期间,需要从欧洲引入一套价值600多万欧元的设备,而境外设备供应商明确要求以“欧元结算”。华盛橡胶副董事长张玉亮说,企业虽有美元资金,但按传统思路,需先将美元结汇成人民币,再用人民币购汇欧元,这两步操作无疑放大了企业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
农业银行东营分行的客户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困境,为了让企业吃下“定心丸”,该行客户经理全程跟进,详细讲解其外汇买卖业务支持美元直接兑欧元,能帮企业避开两次汇率波动风险。同时,紧急联动总行汇率研究团队,结合汇率走势,为企业定制最优兑换方案。从两次兑换到一步到位,从担心汇率风险到安心交易,农业银行东营分行积极赋能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东营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服务外贸企业,关键要把准脉、开对药。此案例正是银行践行小微协调机制的缩影——通过精准对接企业跨境结算痛点,持续创新外汇产品,让更多外贸企业不断“走出去”。接下来,东营金融监管分局还将做好配套服务支持,充分发挥好外贸工作组作用,梳理外贸企业清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授信,提升外贸企业融资服务精准度和时效性。
以数据为增信依据
商业银行在落实好小微协调机制过程中,加快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数字化转型在破解如何授信、降低贷后风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各类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较为分散,用好各类信用信息数据,可以帮助银行实现对企业“精准画像”,进而加快缓解涉农主体融资难题。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潍坊市银行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针对涉农产业资金周转效率低、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顽疾,银行机构搭建数字化一体服务平台,完善涉农主体“信用画像”,充分释放涉农信息数据价值,将农村的“沉睡信息”转化为“流动资本”。
王玉丽是银行落实小微协调机制的受益者之一。她经营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周边10个村庄的蔬菜收购,但有时下游客户不能及时付款,合作社容易陷入资金周转困境。寿光市小微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对合作社情况审核研判后将该企业纳入推荐清单予以推送,指导寿光农商银行通过蔬菜产销服务平台为合作社解决了融资难题。
“自王玉丽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入蔬菜产销服务平台以来,累计完成3012笔交易,总金额达6522万元。因此,我们优化授信评估机制,将企业在服务平台的真实交易数据作为增信依据,扩大授信规模,同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寿光农商银行行长孙洛春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银行通常难以准确评估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针对小微企业缺少抵质押物等问题,金融机构优化、推广数字化融资服务,加强与社保、财政等部门合作,以数据为增信依据,增加贷款投放。通过搭建小微协调机制,打破了银行、企业、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可以预见,这将有效推动银行从“抵押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提升各类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