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加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加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目前有哪些主要举措?当前面临的挑战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对《方案》进行了深度解读。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 加快学科专业“新陈代谢”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强调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方案》提出,深入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基础学科跃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存量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内涵更新、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等六大行动。

  一些高校正在率先探索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面向低空经济这一战略领域,打破3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的限制,支持清华、北航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支持南航等高校设置相应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今年布点、今年招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闫晓军介绍,今年,学校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率先申报低空领域一级学科,带动了全国120所学校申报增设低空领域的一级或二级学科。自设人工智能、空天动力科学与技术、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等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以重构学科组织、学术组织的方式促进交叉,汇聚多学科力量集中攻关。

  “学科专业的名称不是关键,强化内涵升级才能引领高质量发展。”闫晓军表示,在凝练学科方向上,要按照优势方向入主流、特色方向拓面向、前沿方向重交叉的原则;还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理论和研究范式,更新各学科专业的内涵,“36个一级学科共凝练175个学科方向,其中以‘智能’‘智慧’命名的达到42个,智能交通、智能控制、智慧管理等领域进展明显”。

  从宏观维度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提到,近年来,教育部新设人工智能、区域国别、中共党史党建、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生物育种、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轨道车辆智能运维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同时,优化招生计划、资源配置、需求分析、专业预警等调控工具,两年来支持高校增设博士点1064个、硕士点2258个,撤销博士点27个、硕士点285个,引导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撤销和停招6638个,高职新增专业点1.2万个,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

  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 “抓产业必须抓人才”

  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是为了更精准地向产业端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案》提出,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平台已完成基础建设与数据整合工作,重点构建了动态供需大数据查询分析、支撑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学科专业诊断预警、开展结构布局诊断分析、探索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等六大功能板块,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

  “要坚持抓产业必须抓人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看来,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贯通融合,加大急需紧缺人才供给。她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面向具身智能、工业互联网、低空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围绕产业发展与学科设置、技术变革与人才培养、岗位能力与课程改革等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学科专业引导建议。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也正在依托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开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兰勇表示,湖南省高校锚定区域产业需求,打造学科专业“链群共同体”。实施支撑主导产业学科建设计划,紧密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14个市州的主导产业,按照“1个主导产业 1至3个优势学科 N个协同学科”的匹配原则,在本科高校建设150个优势学科。聚焦数字产业、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16个重点产业领域,明确了湖南省急需紧缺的70个二级学科方向和183个本科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首次实施通过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今后将向农业、医学、法律等更多专业学位类别推广,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标准。

  摆脱固有路径 破解“老大难”问题

  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需要长期的师资积累和教学体系建设,如何确保高校在试点过程中摆脱固有路径,突破“老大难”问题,在评估激励上引导优化调整成果真正落地,也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方案》指出,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完善促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激励引导机制,统筹招生计划、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教育部部署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支持有意愿、有基础的地方和高校“揭榜挂帅”,探索可行性经验和可复制模式,“推动区域内高校‘同步改、一起改’,通过标杆高校的示范效应,破解观望心态,推进典型经验从单点突破向同类院校辐射延伸”。

  今年,湖南省财政新增改革引导资金19亿元。兰勇表示,将实施要素差异化配置,构建资金投入新机制,完善以学科(专业大类差异化为主的年初经常性生均拨款体系,将学科因素权重从30%逐步提高到80%,大幅提高理工农医学科拨款系数。

  在考核激励方面,兰勇介绍,将高校学科专业优化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纳入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领导班子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党委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并与招生计划分配、科研平台建设、项目立项等直接挂钩,加大对调整优化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完善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发布使用制度,建立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机制,用好国家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综合利用大数据、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指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分析,尽快发布本地区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和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引导高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着力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的匹配度。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