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紧日子”落在实处 让“好日子”温暖民心
必须精打细算,把有限资金从低效支出中腾出来,投入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领域,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短板,把钱花在刀刃上,“紧”华而不实的“面子”,“保”民生福祉的“里子”。在暖民心、惠民生的务实行动中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办出成效,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当前,过“紧日子”成为摆在党政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出要“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条例》刚性规矩背后蕴含着“节用裕民”的施政智慧和为民情怀,崇俭戒奢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各级党政机关要在精打细算、厉行节俭中将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充分投入民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过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为何要“紧”: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进入新时代,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是让利于民、改善民生,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人民群众的“好日子”,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手段。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通过自我约束和效能革命,压缩非必要运行成本、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遏制财政资金的低效消耗与浪费,推动建立节约型、高效能的服务型机关。要把党政机关节省出来的资源投向谋发展、惠民生的领域,用行政成本的“减法”换民生福祉的“加法”,过“紧日子”并非最终目的,而是推动人民群众过“好日子”的必要手段,只有“紧日子”为“好日子”赋予力量,人民生活才能蒸蒸日上。
人民群众过“好日子”是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超过14亿人过上“好日子”,就必须精打细算,把有限资金从低效支出中腾出来,投入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领域,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短板,把钱花在刀刃上,“紧”华而不实的“面子”,“保”民生福祉的“里子”。在暖民心、惠民生的务实行动中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办出成效,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例如,近期出台的发放育儿补贴、免除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等惠民政策,就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好日子”的精准倾斜、优先保障。
“紧”在何处:划清“紧日子”的边界线
“紧”是党政机关的自我约束与主动担当,过“紧日子”既不是“一刀切”过“苦日子”,也不是“躺平”过“懒日子”,而是要厘清“紧”的边界线。
该“紧”的必须“紧”。过“紧日子”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呼吁、政策宣讲层面,而是要落实在党政机关日常工作中,要将财政资源从可花可不花的灰色地带“紧”出来:严格落实《条例》并切实从细微之处“紧”起,在工作餐、出差住宿、办公用房等貌似“可紧可松”的弹性领域压缩非必要开支,让经费使用更科学、更透明、更规范。同时,坚决杜绝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能用财政资金讲排场、比阔气、换政绩,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不该“紧”的绝不“紧”。党政机关要准确落实《条例》要求,严禁以过“紧日子”为由搞“一刀切”——如该买的耗材不买、该办的培训不办、该有的福利不兑现——这样反而会导致正常工作停摆、服务降效、干部寒心。在任何时候,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干部队伍稳定、公共服务可持续的必要支出是不能以任何形式拖延甚至取消的,要坚决避免将过“紧日子”异化成“懒政怠政”,坚决避免违背政策初衷、损害执行效果。
如何去“紧”:用长效机制过好“紧日子”
只有将“紧”的要求转化为可执行、可监督的具体举措,才能真正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来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要发挥制度的根本性作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一项长期性的制度安排,要告别“一阵风”式治理,让过“紧日子”规范化、常态化。要筑牢反浪费的制度堤坝,构建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目标嵌入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各环节,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产生实质效益。还要加强审计监督力度,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对超标开支、铺张浪费等行为“零容忍”,健全对违规行为的问责机制,形成强有力震慑效应,坚决杜绝财政资源滥用。还要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元协同的监督网络,有效防范形式化学习、口头化落实、选择性执行的形式主义问题,推动过“紧日子”在严格制度约束下落地见效,创建节约型机关。
要打开办事“新”思路。过“紧日子”要在厉行节俭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模式、技术应用与流程优化等创新,在数字工具的支持下拥抱智慧管理。比如,全国多地出台的公务用餐新规,推行简约分餐、扫码就餐,建成“一卡通”用餐结算体系,不陪同、不安排,让公务用餐简单便捷、规范透明,破解公务接待不正之风,在厉行节俭中既缓解了财政负担,又为基层干部陪餐接待松绑减负。除了公务餐,各地还积极探索并推出“电子公函”、公务用车监管系统等,对其他公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让“紧日子”过出高效能,实现行政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政务服务的提质增效。
(作者刘宏伟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宏娟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