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算力“一张网”正由蓝图变现实
如果将数字经济比作一座高速运转的“智慧城市”,算力就相当于这座“城市”里必不可少的“自来水”。如今,“城市”里的“用水需求”急速攀升,但“供水管网”还不具备“精准调度”“随用随取”的能力。随着“智慧城市”的规模不断壮大,这一“供水管网”也就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建设迫在眉睫。
10月16日,行业迎来重磅利好消息。当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构建高速大容量、确定低时延、泛在广覆盖的城域网络,在城域内提供毫秒级算力资源网络通达能力。
这是一场算力网络的“速度革命”,专项行动将算力通达时延压缩至毫秒级,将使算力资源如水电般随取随用。“专项行动将通过技术升级、网络优化、场景落地和资源整合,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加速算力资源的跨区域协同和行业应用,最终实现‘算力即服务’的普惠化目标。”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算力已成为驱动全球创新的核心引擎。我国正以“东数西算”工程为战略支点,加速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技术协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分析人士认为,《实施意见》是“东数西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建设范围由国家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为主拓展到全国各个省市,其本质由东西部算力资源高效配置深化为全国范围算力基础设施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目标将促进全国范围内各类算力资源高比例、大规模一体化调度运营。
政策护航,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按下“加速键”。
今年5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建立较为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资源互用方面,建成国家、区域、行业算力互联互通平台,统一汇聚公共算力标识,实现全国头部算力企业的公共算力资源互联。
今年9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支持地方协同参与、共同建设,在国家统一标准指导下,推动全国算力资源有序池化,并网运行,打造集算力统筹监测、统一调度、弹性供给、安全保障于一体的新型算力网基础设施。
“我国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以网强算’发展算力网络,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推动数字中国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从算力大国迈向算力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如何将分散在不同区域的算力资源进行整合,如何构建跨区域、跨网络、跨平台的协同调度体系,是算力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我国一体化算力网标准体系的建设日臻完善。”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鼎亮对记者说道。
标准体系的日趋完善,是算力网从“蓝图”走向“实景”的关键支撑。2025年8月份,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智算中心算力池化技术要求》《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安全保护要求》2项技术文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此,全国一体化算力网9项技术文件已全部发布。
随着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全面铺开。9月24日,国家算力互联网服务平台对外宣布,我国已经实现31个省区市算力标识系统全线贯通,与此同时,50多条数据快递线路首次上线。
从政策引领到标准支撑,从国家统筹到地方实践,全国算力“一张网”的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算力底座。卢鼎亮对记者表示,我国一体化算力建设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形成了“顶层设计 重点工程 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
算力需求在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智慧城市与交通等多个领域呈现出裂变式增长。全球算力市场正经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坐拥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算力市场,在政策驱动下,算力网络正在加速构建。
当前,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已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今年上半年,本公司推出的‘数据快递’高通量广域网传输方案,主要是通过超大规模文件远距离高效传输创新技术,破解跨数据中心协同训练、敏感样本边传边训、模型实时分发等难题,实现千公里以上TB级数据分钟级可达。”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除了技术方案提供商的探索,作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力量,基础电信运营商也在发力推进全国算力一体化建设,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把握算力时代发展脉搏,开创性地提出算力网络新理念。“中国移动目前已初步建成技术和规模双领先的全国性算力网络,并且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构建、算网应用赋能和技术创新引领三条主线,持续推动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李莹介绍道。
具体来看,中国移动的算力网络建设已形成明确的实施路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了解,在基础设施构建方面,中国移动形成了“4 N 31 X”的数据中心布局,覆盖了“东数西算”全部核心枢纽,打造了呼和浩特和哈尔滨两大超万卡智算中心。在算网应用赋能方面,打造了云智算“四层一体”的全栈AI新型服务体系,移动云上半年保持同比11.3%的双位数增长。“未来,中国移动将加速多路径示范与产业化应用,投入标准及开源工作,全力支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中国移动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道。
在9月底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携手推出了边云协同算网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通过模型分层部署技术,构建端到端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私有数据的安全性。这一方案的发布标志着算网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电信方面表示,其未来将继续推进“云改数转智惠”的战略,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的算力互联网,释放算力基础设施的潜力。这一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算力解决方案,也为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核心生产力,全球多国都已经把发展算力作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基础电信运营商作为行业主力军,正在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构建等方式推动着算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李莹对记者说道。
从各自为战到生态协同
“算力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新电力’,全国算力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打造‘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算力网,让算力像水电一样自由流动,服务千行百业,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然而,从“各自为战”的算力孤岛迈向“融通发展”的一体化网络,仍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我国算力纳管与运营体系的整体效能亟需提升。”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王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据了解,当前各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已发布数十个算力服务类平台,但部分平台的责任主体不明、运营模式不清晰,运维团队和服务团队未配备,功能待优化,致使区域内、跨区域的协同调度效能不足,不利于资源的汇聚和可持续运营。
“多元异构算力编排调度等关键技术也有待突破。”王升进一步提到。当前社会面算力资源的运营主体不同、算力类型和底层架构不同,通过调度平台实现统一纳管调度的技术难度较大。面向未来并发性更强、动态性更高、匹配更精确的业务需求,相关主体还需进一步提升编排调度算法、智能化水平等。
另外还有多位专家提到,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能源消耗、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挑战背后亦是机遇,破解算力融通难题,需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充分把握算力网络科技引领新机遇,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开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王升认为:“要加快推动社会算力并网,构建多层次、不同资源掌控水平的并网体系,加快闲散算力汇聚,更好地实现跨主体、跨区域、跨架构算力融通发展。”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构建,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塑。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中国正以“算力网”为纽带,编织一张覆盖全域、普惠共享的数字网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