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十四五”时期,各地各部门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用扎实行动将粮食安全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1000斤,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0斤,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努力向森林、草地、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健康。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有力支撑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实现旱涝保收。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有效缓解粮食安全结构性短缺矛盾。各地各部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十四五”时期,针对大豆油料等进口量比较大的品种,坚持不懈提升国内产能。2024年,大豆产量达到了2065万吨,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优质食味稻,以及其他一些优质产品生产,供需显著改善。

  粮食生产气候韧性不断增强,打破“两丰两歉一平”周期性波动规律。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强化灾害预警预报,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沟渠整治,建设了一批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粮食流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涉及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锻长板、补短板,不断增强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

  “十四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粮食收储调控作用,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在全球粮食市场屡受冲击、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粮食市场保持总体平稳;加快构建同大国地位相符的粮食储备体系,原粮储备充足,成品粮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北粮南运”的重要物流节点和线路基本形成。各地以粮食加工为引擎,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国入统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粮食产业技术创新力度持续加大,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优质产品竞相涌现。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平时,还要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不断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网络体系,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各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由5448家增加到6872家,增长了26%;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由120万吨增加到178万吨,增长48%,一天加工量够两天吃。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由4.3万家增加到5.9万家,增长37%。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耕好节约减损这块“良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推进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收获、储运、加工、消费各环节“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调查测算,近3年粮食储存、运输、加工环节年均损失量约占粮食年产量的2%。

  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通过明确责任、有效激励和健全法制,构建了一个责任清晰、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安全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解决了“谁来负责”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的保障体系日益完善。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这一制度将粮食安全从行政责任提升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了党对粮食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治理新格局,有效统筹政策、资源和技术力量。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解决了“谁愿意种”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各项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住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农业保险从“保成本”迈向“保收入”。在优化完善中央纵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助力主产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刘焕鑫表示,“十四五”时期,管粮管储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粮食流通进入全面依法治理新阶段。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成为中国粮食领域第一步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规章陆续出台,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组织开展了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涉粮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通过“人防”和“技防”有机结合,显著提升监管效能。